盲目跟风是人们做事的一个通病,这个通病业已传染到中国茶叶行业,并有可能伤害到茶叶行业。我们需要及早认清这一点,并做好防患工作。
据《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和白茶世界网报道:“200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185万公顷,茶叶产量136万吨,出口30.3万吨。据估计,有8000万农民涉足茶产业。飞速发展的茶产业,为从业人员带来了财富,但是也暗含着商业发展的危机。有业内专家预测,生产总量超过150万吨以后,中国茶叶将出现过剩,进入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而目前国内茶园面积仍在急速扩张。茶叶生产已经快速发展了十几年,居安思危,必须提高忧患意识。”
由此可见,如果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只是一味地扩大茶园面积,忽略茶叶品牌的建设和营销工作,那么辛辛苦苦投资和耕耘的“茶园”,很有可能因为茶叶行业的产量过剩,茶叶卖不出去,变为“茶渊”:茶农或茶叶企业难以跨越的深渊。
而且,如果不能及时跳出“茶渊”,那么,“茶园”还有可能变为“茶怨”:茶农抱怨、茶商抱怨,例如,有些茶区就发生过茶叶卖不出去或卖不出也收不回成本,茶农索性砍掉了茶树,改种板栗树。
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茶园”变为“茶渊”乃至“茶怨”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是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必须注意到,才有可能一步步找到策略化解“茶园”变为“茶渊”的危机。
其一,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必须将目光放远一些,有危机意识:不是你开辟茶园,生态环境好,你的茶叶就一定能卖出去,一定能卖出好价格,或者说一定能为农民增收。你必须认识aihuau.com这一点。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权且当做我在这里只是给你提一个醒,或者说强化一下你本已具有的一种忧患意思。同时也可以认真读一读远卓品牌策划公司推出的中国茶叶行业第一套品牌营销专著《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以全面系统的认识茶叶行业的品牌营销策略。
此外,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所言对“茶园”的建设和发展也颇有启示:“中国茶产业处在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移中,与数量发展阶段相比,质量型发展更需要宏观引导和政府在科研、组织以及产业政策方面的积极配合。这是茶叶行业制定全国性发展规划的经济学基础。现在的茶产业,特别需要社会的支持,这其中就包括政府的帮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其二,你必须具有领先的品牌运作能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你必须让你的茶品牌具有特色,以赢得消费者。例如,作为中式养生第一品牌,瑞福熙秉承“以瑞取信,瑞取天下”的理念,完成了具有强大综合竞争能力的健康产业群的组建,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六大健康事业部之一的养生茶园事业部,推出了柏仁千方安睡饮、醒酒饮等特色鲜明的现代茶饮品,满足了消费者的特色需求,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其中之一的柏仁千方安睡饮产品本着中式养生理念,融合了集团20余-爱华网-年经验,综合数十部医药典籍,直接去原产地采集天然草本原料,核心成分为100%“中国元素”,经过现代工艺精制而成,面世不久就受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热捧。
其三,地方政府和茶叶在茶叶的营销推广方面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基地规模上,应该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敢于打破常规,极力创新,不可墨守成规,例如,有的地方在推广茶叶时少有创新,你搞质量承诺我也搞质量承诺,你请明星代言人我也请明星代言人,你搞茶园观光我也搞茶园观光,但是,为什么要搞质量承诺,如何将质量承诺搞出特色,让路人皆知;如何花更少的钱或不花钱就请到明星代言人,并且让代言效果超过寻常;为什么要搞茶园观光,如何将茶园观光搞出经济效益等等却并没有做深入考虑和系统思考。
有些人甚至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放着好好地机会不去把握,愣是去搞一些老掉牙的动作,至于能出什么效果,其并没有过多的追求和希望,只要没有大的过错就行了。这样的思维会害了一个地方的茶叶行业发展,久而久之,不加改变,这种一味地“求‘实’”观念,只会看到“实实在在的茶园增长”,看到“实实在在的茶叶产量增长”,却很难看到茶叶品牌发展和经济发展,“茶园”变“茶渊”乃至“茶怨”是个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