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语】
一部金融帝国的兴衰史,一部传奇人物的回忆录
披露血淋淋的收购内幕,再现华尔街的硝烟岁月
我一口气读完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并且受益匪浅。艾伦 C.格林伯格展示了他坦诚直率、幽默风趣的魅力,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l 著名公司传记。贝尔斯登贵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在金融界享有盛誉,其兴衰成败和被收购的细节,必然吸引中国金融界和相关人士的关注。
l 著名作者。由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亲自写作,披露贝尔斯登崛起和陨落的内幕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l 名家推荐。国外,巴菲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王牌主播布罗兰,亿万富翁、著名投资家布恩8226;皮肯斯 专语推荐;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信达证券副董事长郑成新作序推荐。
l 中国金融业发展迅猛,为本书的销售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潜在市场。
书名:贝尔斯登的兴衰
作者:艾伦C.格林伯格、马克·辛格(著)书号:978-7-111-31981-8定价:36.00元【背景介绍】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华尔街危机重重,对于高风险的投资银行来说,更是疲于奔命。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金融危机过后,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五大投资银行名义上只剩高盛、摩根斯坦利,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其中,高盛赢得了巴菲特50亿美元的融资,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摩根斯坦利向日本的三菱银行出售了21%的股份,同样代价惨重。特别是贝尔斯登还曾一度与中信证券传出交叉持股的绯闻。
投行历来充满神秘色彩,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在正常年月,外人很难一探投行的真面目。但是,金融危机过后,研究倒闭或被收购投行的残骸,为人们了解投行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
截止2009年11月,中国已经有107家证券公司,其中很多证券公司都有投行业务,但国内投行还远远不如美国投行成熟,仍需研究、学习美国投行。虽然许多人对美国投行在金融危机中的悲惨遭遇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细节并不是很了解,更谈不上学习和警示了。而来自“阵地前沿”的格林伯格所著的《贝尔斯登的兴衰》,正是一个绝佳的学习读本。
【内容简介】
一部金融帝国的兴衰史
贝尔斯登,与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并称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球500强企业。成立于1923年,2008年被摩根大通收购,85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终结。神话般崛起,流星般陨落,看昔日的金融帝国掌门人如何评说兴衰成败。
一部传奇人物的回忆录
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艾伦 C.格林伯格,在华尔街备受尊重。他于1949年进入贝尔斯登,1978年正式成为公司的掌舵人,在贝尔斯登工作了近60年之久。他首次叙述自己的传奇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艾伦 C.格林伯格。
披露血淋淋的收购内幕
贝尔斯登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172.69美元,最终却以2美元的超低价被收购;最后的总收购价格为2.63亿美元,只相当于贝尔斯登总部办公大楼市值的1/4。艾伦 C.格林伯格披露了血淋淋的收购内幕,其细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再现华尔街的硝烟岁月
贝尔斯登被收购,推倒了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后,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迫转型,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已不复存在。自此,金融危机迅速从华尔街波及全世界。
【作者简介】
艾伦 C.格林伯格
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目前担任摩根大通的名誉副董事长,著有《总裁备忘录》(Memos from the Chairman)一书。他于1949年进入贝尔斯登,1978年正式成为公司的掌舵人,在贝尔斯登工作了近60年之久,在华尔街备受尊重。
马克·辛格
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著有多本书籍,如《有趣的金钱》(Funny Money)及《人物研究》(Character Studies)。
【推荐人】
我一口气读完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并且受益匪浅。艾伦 C.格林伯格展示了他坦诚直率、幽默风趣的魅力,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没有人比艾伦 C.格林伯格更了解华尔街了。凭借出色的交易天赋、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强硬的作风,他成为金融圈内的传奇人物,而这一切都来自华尔街一个伟大的公司——贝尔斯登的崛起和陨落。当傲慢和欲望取代基本原则时将会发生什么,他在书中为我们上了永恒的一课。如果你想驰骋股市,这正是你需要学习的。
——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王牌主播
在《贝尔斯登的兴衰》一书中,艾伦C.格林伯格运用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幽默风趣,直言不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贝尔斯登作为最大的金融帝国之一,如何就在我们眼前土崩瓦解了。没有任何掩饰,我为他叫好。
——布恩8226;皮肯斯(T. Boone Pickens),亿万富翁、著名投资家
【推荐序】
在贝尔斯登倒下的废墟上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既然金融界基本都同意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那么,对于这种难得的市场极端状况,如果不予以深刻的总结与反思、纠错与改进,那么,我们仍可能就仅仅是经历了危机的冲击,而不能从这种危机的经历中增进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理解,从而也就可以说是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擦肩而过而已。
反思金融危机,与其空洞地、不着边际地讨论宏大的命题,不如从一些具体的金融产品、一个具体的金融机构、一个具体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切入,这样可能更为感同身受。从这一次金融危机来看,贝尔斯登公司无疑是一个最有分析价值的案例。
贝尔斯登公司,可能是在这一次危机中最为贴近中国证券界的华尔街投行之一,因为据说一家中国的投行差一点就在贝尔斯登风雨飘摇之前买下它,而且据说是因为审批程序的冗长和拖沓,才使得这家银行与这笔差一点儿就要签署的收购合同失之交臂。在这个案例中,审批救了这家中国投行经常成为业界的一个笑谈。|!---page split---|
阅读《贝尔斯登的兴衰》时,还看到了巴菲特等金融、投资界名流的推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投资界的大佬们似乎也超乎寻常的勤奋,不仅勤奋地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判断经济金融政策的走势,还大量阅读了各种书籍和文献,之所以留下这个印象,是因为近期阅读、应邀作序或者组织翻译的著作,似乎不是巴菲特推荐,就是索罗斯赞誉。巴菲特说:“我一口气读完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并且受益匪浅。艾伦 C.格林伯格展示了他坦诚直率、幽默风趣的魅力,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既然巴菲特都这样说了,如果要了解一点“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这本书看来是值得一阅的。
回过头来看金融危机的演变历程,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这家被誉为近几年华尔街最赚钱的、有着85年悠久历史的“老店”,于2008年3月16日被迫接受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的超低价收购,以避免沦为破产清算的结局。一个老牌华尔街投行从鼎盛到衰败,股价从30美元跌到2美元,噩运只在72小时之内便降临了。这样,贝尔斯登成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个重要牺牲者。
贝尔斯登公司名中的“Bear”一词在英文中有“鲁莽”的含义,作为曾经的全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素以强悍的交易风格且敢于冒险而著称。它激进的按揭业务、结算业务、债券业务、对应高端客户的投资咨询业务曾令业界赞赏甚至有些嫉妒。不过,当风险来临之际,贝尔斯登高杠杆的业务投资模式以及狭隘的市场定位也加速了企业的覆灭。而“Bear”在金融术语中也有“卖空”的含义,通过回顾贝尔斯登垂死挣扎的72小时的生命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恐慌性的抛售是如何一步步地逼死了全球金融市场上这只曾经肆无忌惮的“华尔街孤狼”的。
贝尔斯登,生硬地直译,就是“鲁莽地卖空”,真是一语成谶。
一直到2008年3月,不计后果的高杠杆融资让贝尔斯登得以实现年均约33%的利润率和20%的股本回报率。这要归功于根据异常复杂的金融技术设计出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工具能将贷款的风险打包,并作为资产出售。一旦整体信用开始收缩,原生资产价格跳水,这些“有毒”的衍生品的垃圾就会像核泄漏事故一样,污染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连原本看起来健康的业务也会遭到市场恐慌性抛售的毁灭性打击而导致流动性的枯竭。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贝尔斯登的这种悲剧的出现似乎并不是什么新兴事物,而是历史的回归。之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包括现在的贝尔斯登和之后的雷曼兄弟等,不都成为潮水退去时的“裸泳者”吗?
贝尔斯登的“轰然倒塌”,是它自己长期进行高风险业务种下的因,还是推波助澜的市场情绪与巨量卖空投机交易、日益全球化、同质化的金融市场等结下的果呢?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坦的。”发达的信息技术已将全球金融市场和不同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家全球化的金融机构在经营上的冒进或财务报表上的异动,都可能会使外界作出各种可能的猜测与解释。高度趋同的快速信息传播与解读,伴随着投机性的追涨杀跌与羊群效应,于是资本市场陷入了难以平息的动荡中。结果就如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所描述的一样:“我们要么结束于一个火的时代,要么深陷于一个冰的时代里。”在这里,肯尼斯·罗格夫引用了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句描述了当前所处的两难境地,其中“火”是指金融体系崩溃,“冰”是指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减速,人们必须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和选择。
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倡导的监管理念认为,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会使市场参与者的下注更为理性,能更好地反映参与者的集体智慧,从而也更为平衡,应对冲击的能力更强。这种看法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过度地利用杠杆积累头寸。这次危机使得全球的金融界看到,这种高杠杆经营的累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模型失效的根源在于设计阶段所摒弃的某些关键性因素,而这些因素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正如沃顿商学院管理系的西德尼·温特(Sidney G.Winter)教授所指出的,模型中常被摒弃的变量一般是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人类心理变化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期望,而这些又恰恰是在资产交易过程中极为本质的内容。
从现代金融史的发展来看,现代金融市场上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反复发生在同一条狭窄的街上,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周期性的狂欢与阵痛、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沉浮都在不断告诫金融界:现在还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甚至连问题的症结和关键还存在分歧。在这样的迷雾中,金融市场不断前行,金融危机的历史将很可能重演。
在贝尔斯登倒下的废墟上,金融界应当深切地进行反思。
2010年8月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海啸后的悲歌
陶冬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师
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的“起承转合”四步曲中,这本书占了两个。
20世纪80年代,按揭证券化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它使银行得以将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风险转嫁到市场身上,美国的按揭贷款因此暴增。这打造出一轮历史上罕见的房地产牛市,也埋下了日后金融危机的苦果。贝尔斯登是按揭贷款证券化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也为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拉开了序幕。
贝尔斯登两只对冲基金在2008年3月出现流动性危机,这应该是房地产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契机,个别衍生产品失足转化为一场流动性危机的转折点。由于信心的崩溃、资金的挤兑,拥有85年历史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几乎在一个星期之内分崩瓦解,陷入或者破产或者被收购的痛苦抉择之中,而这又是人类金融史上绝无仅有的、惊心动魄的金融海啸的序曲。雷曼兄弟倒闭,导致市场信心的彻底崩溃,资金市场突然断流,现代资本主义到了猝死的边缘。
金融海啸过后,再回首观望按揭抵押贷款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了解美国银行、投行为什么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其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毫无警觉,窥视个别基金出事何以牵连到整家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兴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内幕书籍。|!---page split---|
本书的作者艾伦·格林伯格是华尔街的传奇。在他的领导下,贝尔斯登由一个二流投行变身为华尔街精英中的一员,也成为美国金融机构中最有企业性格的一员。格林伯格就是贝尔斯登的活化石、掌舵人,由他来谈论美国第五大投行的崛起与猝死,当然是最佳的人选,只是书中难免渗透着一股苍凉与悲戚。相信格林伯格写这本书时,一定有“白发人为黑发人送行”的感觉。
写贝尔斯登的历史,必然要涉及公司的两代掌门人艾伦·格林伯格和吉米·凯恩之间的恩怨。凯恩是格林伯格一手提拔的接班人,但是他的强势领导最终使两代掌门人反目。凯恩作为贝尔斯登的首领,在公司盛极而衰上负有重大的责任,他的风险意识和企业管制没有能够阻止贝尔斯登陷入灭顶之灾。不过格林伯格因个人恩怨而将企业毁灭的全部责任推到凯恩身上,恐怕也未必公平。在笔者看来,信贷泡沫的大环境、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员工运营上的失误、企业监控部门的失职、银行高管在危机处理上的错判、市场信心突然改变共同导致了贝尔斯登的悲剧。
如今,2008年金融海啸的最坏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华尔街五大投行一家倒闭,两家被收购,劫后余生的两家又变得活蹦乱跳了。金融机构又开始增杠杆了,央行在流动性扩张上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量化宽松的名义下变本加厉。美英的房地产泡沫刚刚爆掉,新兴国家的资产泡沫又勃然兴起。这个世界好像什么教训都没有汲取。
笔者在贝尔斯登的朋友将自己所有的花红全放在公司的股票上,笔者更目睹了金融海啸给平民百姓所带来的无妄之灾。阅读历史,是为了防范历史的重演。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和宝贵的经验,更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作者强烈的个人感受,笔者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谁是下一个退潮时的“裸泳者”
郑成新
信达证券副董事长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金融越来越居于经济的核心地位,正所谓“执天下之牛耳也”。提到金融就不得不提到一条狭窄且短小的街道——华尔街,由于云集了众多世界顶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大腕华尔街,被视为全球的金融中心。提到金融也不得不提到最神秘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由于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充满传奇和挑战,常人又很难一窥其真面目,不免令人心神向往。贝尔斯登与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并称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地位显赫,备受业界尊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过众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原来分散的金融市场早已连成一体,相互影响,休戚与共。一个金融产品、一个金融机构的闪失,都有可能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伤害,尤其是像贝尔斯登这样的金融巨头,它的崩塌可以说是推倒了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此,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
作为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头大象”,贝尔斯登无疑是一个研究金融危机、了解华尔街的极佳对象。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艾伦 C.格林伯格,无疑是最了解贝尔斯登的人,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他于1949年进入贝尔斯登,1978年正式成为公司的掌舵人,在贝尔斯登工作了近60年之久。我个人认为:外人写一家公司的传记,可能道听途说居多,难以展现事实真相,只能说是一家之言;而亲历者,特别是公司的掌舵人,亲身经历了公司的兴衰成败,更能道出事实的真相,而《贝尔斯登的兴衰》无疑就是满足这一条件的好书。
作为信达证券的负责人之一,我广泛接触了证券公司的各种业务,投行业务也不例外。读了《贝尔斯登的兴衰》,有几点感慨颇深:
信任是金融机构的一把双刃剑。金融机构依靠有限的自有资金,融通着数十倍、数千倍、数万倍的资金,这一切都源于“信任”这个有力的润滑剂。正是因为信任金融机构,银行才会为它提供资金,投资人才会对其进行投资。一旦失去信任,投资人就会抽出投资,金融机-爱华网-构的现金流就会枯竭,危机随之降临。由于信任,贝尔斯登的股价最高涨到了172.69美元,为投资者竞相追捧;失去了信任,贝尔斯登180亿美元的现金流在一周之内枯竭,导致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信任永远是金融机构最宝贵的财富,失去信任则是金融机构最大的危机。
永远对风险心存敬畏。贝尔斯登素以作风强悍、敢冒风险而著称,依靠激进的高风险业务、高杠杆业务、异常复杂的金融工具,实现了年均约33%的利润率和20%的股本回报率。然而,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行的,谁也不可能总是在高风险中获得高收益。也许,长期的优异表现,使贝尔斯登对风险习以为常,视高回报为理所当然。潮水退去,成了又一个“裸泳者”。风险永远是金融机构的最大敌人,控制风险永远是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必须永远对风险心存敬畏。
要避免成为退潮时的“裸泳者”,金融机构就必须认真研究金融危机,学习经验,汲取教训;要避免更多的金融危机成为退潮时的“裸泳者”,整个金融体系就必须深刻反思,着手改变。
在贝尔斯登倒下的废墟上,谁是下一个退潮时的“裸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