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记者 王文正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温州企业的联合重又踏入快速道。然而,过去几年间,在温州上演的各类企业间的联合充满了失败的案例。
“我们并不否认中瑞、中驰在企业联合体这一方面做出的探索性贡献,但如果以为只要联合起来就可以了,那是很肤浅的认识。”
9月2日,刚刚注册成立不久的瓯联控股集团副总经理郑达东对《浙商》记者说,尽管在组织形式上,瓯联集团与此前的中瑞财团、中驰财团有相似之处,但他认为,瓯联集团是温州企业界谋求转型升级的产物。
然而,在过去几年间,在温州上演的各类企业间的联合仍然充满了失败的案例。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温州企业的联合重又踏入快速道,但未来难测。
低调联合
浙江温州娄桥工业园区的强强集团锁业基地的一幢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了瓯联控股集团的办公大楼。
与之前中瑞、中驰等财团成立时的高调亮相不同,瓯联控股集团的成立非常低调,没有鲜花,没有鞭炮。今年元旦,温州瓯海区工商企业界的一批领军人物——包括强强集团黄聪弟,金州集团郑永强,忠义集团姜忠义,中城集团倪明连等人聚会时,认为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企业的转型,就必须改变目前企业“低、小、散”的状态,走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
聚会结束,他们共同发起成立了瓯联控股集团。集团原有27个创始股东,如今已扩大为30个股东。集团注册资金首期到位5亿元,最终将达到20亿元。企业采用的是-爱华网-股份制形式,其中强强集团以超过20%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金州集团次之,占有11%的股份。
“这些股东骨干企业的老板,作为第一代民企创业者,大多已经进入准备退休的状态了。”在郑达东的叙述里,“他们希望翻开创业人生新一页,发起人都有这样的使命感。”
瓯联集团的股东企业涉及锁具、建筑、汽摩配、皮革等各大行业,总资产约150多亿元。董事成员多数为温州市和瓯海区的著名企业家,其中担任市、区两级人大和政协常委的就有8人。瓯海区工商联主席和常务副主席、五个制造业商会会长也都齐聚“瓯联”。
数年前,黄聪弟带领中国五大锁王组建中国最大的同行业联合集团——中国强强集团,并任董事长。与许多昙花一现的温州企业联合体相比,强强集团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黄聪弟因此被推任为瓯联集团董事长。
在股东大会上,黄聪弟立下军令状:如果我在集团事务处理中不公平、不公正,如果我不能让投资人投资增值,年股本增长率低于10%,我将自动辞职。
“企业联合体最大的问题是信任和利益问题。”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何旭艳认为,黄聪弟可谓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头几把火一定要烧好,否则后面会引发很多矛盾。”
鸥联集团烧的“第一把火”是进入金融服务业,成立子公司——温州鸥联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尽管公司对外宣称,其利率是温州市最低,只收取0.2%的担保服务费,比小额贷款利率还低一半多,却要承担100%的风险,是一个“不盈利,树品牌”的项目。但在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朱康对看来,“不盈利”只是暂时的,“金融服务业的利润丰厚,远超传统制造业。”
除提供资金支持,“瓯联”还为当地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比如,以现有温州家具市场为基础,兼并陷入经营困境的黄河皮革公司,并吸收“黄河皮革”和俊奇公司等重组瓯联国际家居广场;总投资7亿元,建造占地近500亩、温州最大的汽摩配市场,为温州市几千家汽摩配企业提供一个专业市场。
此外,市政工程项目也是瓯联集团的重点方向。“瓯海新区建设,全市加快城镇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亿怎么行?”郑达东说,瓯联集团将会参与瓯海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不走旁门左道
企业联合是产业整合的第一步,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与2004年前后的那一波相比,如今的企业联合体也更规范更成熟了。“与中瑞中驰相比,瓯联集团可谓生逢其时。此外,强强集团本身就是锁具企业的联合,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
在发展策略上,郑达东告诉记者说,瓯联集团3个战略原则也都体现了“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方向:一是资本经营与实体经济并举。按正规金融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办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向担保集团发展;在实体经济投资上,重点投资“两新、两高、两低”(新材料、新能源、高科技、高效益、低碳排、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二是相对控股与绝对控股并举。瓯联作为控股集团,着力于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体制创新,除高风险的产业外,不追求绝对控股,以让出机会吸纳外界参股。三是本土发展与在外创业并举。扎根瓯海、深耕温州,并在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内寻找机会。
“如果瓯联集团的三个‘并举’运行得好的话,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朱康对认为,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还是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然而据他观察,温州四分之三以上企业的真正兴趣已经转向投机,而实业仅仅成为他们融资的工具。|!---page split---|
“2009年,温州工业投资同比下降了2.9%。实体经济企业如果只转型,不升级,这未必是件好事。”朱康对说,“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投机,但也不能过度投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近在眼前的教训。”
英雄与先烈
“企业的联合实际上是资本的联合,从温州企业发展的轨迹来看,从个体经营到企业联合,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也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朱康对教授这样评价在温州出现的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体。
然而,温州企业的联合之路并不平坦。
2004年5月,中瑞财团与中驰财团几乎同时成立,成为整合温州民间资本的先行者。前者由9家企业发起,注册资本为5580万元;后者由7家企业发起,注册资本1亿元。
这两家公司高调成立,同时也承载了很多人的希望。然而,中瑞与中驰的走向却与原来的蓝图大相径庭。除了运作几个房地产项目外,其他方面毫无建树。
到今天,中驰财团已经名存实亡;而中瑞财团手里,也只有一个未完的“中瑞·曼哈顿”房产项目。“要不是温州市政府部门在这个项目上放了一马的话,中瑞恐怕早就没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温州老板说。
与中瑞、中驰相比,温州家具集团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004年2月,在雁荡山芙蓉宾馆,由60多家家具企业组成的温州家具集团成立。这是一个“以温州家具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通过资产为主要连接纽带,名牌产品销售为龙头,组成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多层结构的法人联合体”,董事长为叶瑞忠。
然而,2005年7月,由于在平阳家具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上起了矛盾,家具集团内部的56家企业同时以登报声明的方式宣布退出联合体,温州家具集团遂告解体。
但温州企业联合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
2007年11月,佑利控股集aihuau.com团董事长胡旭苍联合了30家温州大型民企或自然人,参照国际PE投资基金的惯例和运营模式联合组建设立了环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为温州最早成立的大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立初期募集的合伙资本金就超过10亿元,成立半年后,环亚创投投资的民和股份就挂牌上市。
“我们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企业,有30个股东。这么多股东,一是可以募集足够多的资本,其次也可以分散风险。”胡旭苍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
环亚创投的成功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今年6月,奥康集团王振滔、日泰集团金哲新、伯特利集团黄胜丰等人大金融班的20多位同学,联合组织成立了浙江商融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谋求更大的发展。
当地一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历史的经验表明,在联合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仍然是充满艰辛,这些企业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