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快餐股份有限公司没熬过上世纪便卖壳转让。随后,摒弃综合性快餐,仅靠"大包"这一单一品种打市场的"新亚大包"紧随新亚快餐的脚步而至。新亚大包的冬天 1997年在上海只有2家店的新亚大包在1998年增长至32家店,1999年,店面数字又迅速翻到了85家。 2001年新亚大包发展到极致:99家店。 店面的迅速增长到此为止。从2001年到2003年,新亚大包只增长了一家店。 面对这种状况,就连新亚大包内部员工也承认,2001年到2003年是新亚大包的冬天。当时,来自台湾地区的永和大王已经进入了上海的商业区、大卖场和办公楼。肯德基、麦当劳早已通过合资进入中国,并已经在上海广泛布点。还有一些通过特许经营迅速圈地的咖啡店也实现了从一位数到两位数的扩张。 相比之下,拥有近100家店的新亚大包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完全一副"国营点心店"的作派。其中,一小部分店还是亏的。 有人形容当年新亚大包的情形:顾客吃饭的台子上总是浮着一层油;地上随处可见顾客扔掉的垃圾;服务员的态度也绝做不到笑脸迎人;新产品每半年推出一次;从来没有过什么企业形象宣传...... 新亚大包错过了最佳时期,"麦当劳叔叔"在这几年间完全通过电视广告、店堂宣传、活动等形式"俘虏"了最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一位老员工告诉记者:也就是那阵子,来新亚大包来消费的顾客年纪越来越大。作为一家有活力的店,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事后,他们反思前几年的经营时,也总结出这么几条失败的原因:收编的店面中吸纳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其中,一些年龄结构偏大、服务意识差的员工经过数次培训依然改变不了服务态度;做酒店出身的新亚集团、运作新亚大包的管理层也都对快餐缺乏了解。
![新亚大包 如何加盟新亚大包?](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54576886918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