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形者,经这里塑造;一切无形者,在这里形成 王育琨 任正非是中国最具思想力的企业家。他一直向往着孙悟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一直在摸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造就无数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孙悟空。唯此,后来者才有可能在已经排定座次的全球化盛宴上,占有一个座位。 他对老子和庄子有着深深地感悟,同时又对米歇尔8226;沃尔德罗普的《复杂》深感共鸣和共振。2010年他的文章《管理的灰度》,提出了一个在混沌和颤抖中把握平衡和节奏的新视角。 灰度、混沌、平衡、居中、活中、和谐等词是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表述。这里是一个没有对错、没有“正确方式”的微妙区域。在这里意志能做成一些事,无意识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那是每分钟有万千变化的区域,需要周身一种渗透末梢的警觉,与大气应和,在混沌中把握节奏和平衡需要秘诀。 任正非在2008年底提出“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许多企业家在向他的同行或属下解释“地头力”时,就简单地把“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当做地头力的代名词了。在今年开年的元旦献词中总结过去一年强化授权一线决策团队的实验时,任正非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个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碍华为的前进,除了我们的内部腐败。在任正非看来,官僚气、牛哄哄、推诿,是可以把华为从地球上抹掉的内部腐败。 任正非是这样概括华为这场管理变革的:“我们提出了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也是一种变革。在这次变革中,也许与20年来的决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将涉及许多人的机会与前途,我想我们相互之间都要有理解与宽容。” 是的,每一个人具有整体性,每一个人都是具足的,每一个人都富有创造性。而且,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正向的意图。在任正非看来,“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妥协是实现职业化的必要途径。每个人在这样复杂的情势中,要保持足够的宽容、妥协或灰度。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任正非: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灰度](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57129795436.jpeg)
任正非提出管理改进中的“七反对”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变革,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任正非这个实干家知道,“完美主义”是扼杀管理创新的,“繁琐哲学”是要让改进搁车模懊つ看葱隆笔亲陨保熬植坷妗笔悄Ч恚髡者“胸无全局”是自残,“空谈理论”是大忌,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是短命的。任正非每一个都用“坚决反对”这样的字眼,足见他的深恶痛绝。那是一次次失败的创新和变革的精华。 在他的七反对里,重点是变革的“灰度”和“规矩”。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华为打造出无数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孙悟空,让他们在发展中获得自由。 任正非特别珍惜与看重那种在一个个关键现场的自由。为了达到那种化境,他知道“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一个国家的管理变革,将是这个国家最基础的变革。自牛顿时代以来,一种线性的、细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一直统治着管理学。在现场这个混沌边缘,一种圆融的意识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视野正在展开,一种新的能量正在聚集,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局面正在呈现。一切有形者,经这里塑造;一切无形者,在这里形成。 作者为著名管理专家、并购专家,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多家企业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