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睡不着觉的城市”来形容晋江,这让杨益民印象深刻。确实,这个城市,总是不甘寂寞。
在国务院出台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形势下,晋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尽管晋江连续十余年经济发展水平排在福建省的第一名,但这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却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显得极不协调,以至于本地大企业总部纷纷外迁,面对“空心化”的威胁,晋江怎么办?
与台湾对接
记者:5月4日由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海西经济区的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作为连续十余年经济排名福建省第一位的城市,在新的背景下,晋江准备怎么做?
杨益民:晋江在海西建设中有突出的优势。晋江从语言、人员、血缘上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很通畅。另外晋江整个制造业基地已基本形成,很多产业已经有与台湾直接对接的条件。比如我们现在运作的省级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基地,就是想能够承接台湾的装备制造业,把它吸引过来。
其次就是我们现在运作的体育产业基地,我们了解到台湾人喜欢打棒球,我们就在运作棒球的场地。如果这个项目能运作起来,晋江与台湾的关系会更加密切。
另外就是美旗物流中心,这是一个规划3000亩的采购物流中心。中心主要面对的就是台湾企业,直接实现两岸的对接。以后这里将形成一个集散的中心。以上这些项目的运作,会使得晋江在整个海西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显示出来。另外,我们也在想能够把台湾的IT产业吸引过来,我们想通过这个产业把它的配套企业吸引过来。然后慢慢吸引一批相类似的企业进来,把整个产业做大。下一步我们跟台湾经贸关系、文化交流是工作重点。这也是跟海西的建设相促进、相呼应的。
似温州 盯昆山
记者:晋江外贸依存度高达55%。当下的经济危机中,对晋江有哪些影响?作为政策制定者,政府是怎样应对的?
杨益民: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滞后性。总体上我们的判断是:晋江大的品牌企业反而更好,小企业很艰难。内资品牌企业形势良好,外贸企业形势严峻。
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都是一次大考。面对困难,晋江的企业表现出大智慧。为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一些企业通过进口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等做法,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成本支出;为应对国外市场萎缩,一些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及时掉转船头,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另外,晋江企业的改制上市在应对这场危机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晋江上市公司有13家,后备公司49家。上市既规范了企业的运作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又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下,我们政府的应对措施是解决融资难题,在数月里先后创立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此外,政府还加大财政支持,提前兑现2008年企业奖励。今年5月1日,创业板IPO办法正式实施。晋江有49家中短期内后备上市企业,其中三分之一都要进入创业板,我们认为其前景会很好。
记者:这些年,晋江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草根化的发展路径,最开始起步阶段的创业者都是村里的农民。这些人能够把企业做到今天的规模,您认为什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杨益民:晋江这个区域早期非常穷。所以我们要改变现状,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去创业。所以敢拼爱拼,再加上海洋文化的感染,这里人都有渔民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之后,加上有相当多的人转移到海外,海外文化也融合到晋江精神中。当阿拉伯后裔来到晋江后,文化、经商等交接在一起,形成了很有创业激情,敢于拼搏的精神。这是推动晋江企业拼搏的动力。
有人用“睡不着觉的晋江人”来形容晋江这个城市。说晋江人做梦都在想怎么赚钱。现在晋江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晋江文化的支撑。
从整个晋江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模式上与温州最为相似。但我们现在盯紧昆山。去年昆山财政收入272亿元,我们去年的财政收入72亿元。我们要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得更高一些。挑战昆山,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