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媚:可口可乐擅长在大品牌和大营销中出位
翟媚:我觉得这个话题挺大气的,在可口可乐很多年了,做惯了大项目,奥运第一天成立新团队,我们非常有幸成为核心团队之一,也是对我们特别有影响的几年,我经常开玩笑比举办NBA还要丰富。 谈到大品牌、大营销,我就代表可口可乐说两句话,我觉得可口可乐确实很擅长在大品牌和大营销中来出位,从它早期发展,比如从二战开始,战争到哪里,可口可乐到哪里。极大的提升了可口可乐作为一个世界第一饮料品牌形象的机会。 跟中国的关系。可口可乐在1979年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国际消费品,我记得在公司介绍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在1979年,中美宣布建交的三个小时之后,可口可乐就向世界宣布将重返中国。为什么说“重返”,因为1927年曾经进入国中国,在1949年撤出了。在1979年就宣布重返中国,三天后第一批产品就通过香港火车运到了北京。所以它很会在历史性大事件中能够寻找第一机会,不光是简单占先机的问题,还有很多情感上的因素,包括给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作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企业,可口可乐头几年在中国的发展是很磕磕绊绊的,有很多坎坷历程在里面,但是可以说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第一时期进来,为它今天发展到现在有38个装瓶厂,3万多员工,绝对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再回到奥运话题,我刚才特别写下蒋教授说的三点:冲动、保守、机会主义。我印象深刻的是可口可乐刚刚拿到申奥赞助权的先期,可以说是头三到四年,可口可乐其实都处在一个非常冷静的,在考虑它后几年薄积厚发的过程,所以它在借势,比如申奥成功的时候我们推出申奥金罐,包括后来奥运标识的推出,奥运口号的推出,都随着官方的步伐在走。一般赞助商占有一个比较好的先天资源,在2008年正好是奥运赞助80周年,特别吉祥的日子,在这80年,确实累积了非常丰富的奥运经验,有一支非常专业的团队,所以团队里面很多精华的元素会把这些资源投入到中国来。早期的时候我们开会,就像一个联合国,说什么语言的都有,法国、意大利、越南、印度的,这个思维是开放性的,中国的团队是99%以上都是中国的,利用这些好的平台,好的资源,既有传承,也有创造,也有继续发展,在这些平台上会做一些符合当地文化的,争得消费者喜欢的活动。到最后,可口可乐还取得很不错的效果,因为我们在结束以后,曾经向伦敦的团队做过一个推广,伦敦觉得完全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可口可乐中国团队做到了,因为这里面都是中国员工,中国员工本身也有很多情感因素在里面,大家也觉得是人生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为自己祖国骄傲,里面融入了很多的激情和奋进,我觉得这是一种既把以前奥运精髓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
从奥运推广来说,我们一直有三条很清晰的主线,奥运、品牌和消费者。 奥运,可口可乐和奥运都有结合,它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伙伴上,我是一个支持者,不是一个赞助商,提高到这种高度,希望通过可口可乐的活动能够推广和扩大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奥林匹克的欢乐氛围。 品牌,它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产品,可口可乐纪念罐,在全球很多大事件的时候,英国女王的生日等等有很多,也造就了一批可口可乐罐的粉丝,慢慢的渗透,很多人在大事件中,在他的情感中接纳可口可乐。 消费者,通过时空,通过网络,通过我们在当地一些路演,所以这个大思路出来以后,计划这么一步一步推下去。
更多阅读
《高达0079》――第一话:高达,站在大地上
《高达0079》――第一话:高达,站在大地上从1979年开始,“高达系列”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而在一甲子的时光中,这个系列给全世界的动漫迷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尤其是我,做为一个正统的高达迷,我常常都会骄傲的告诉别人:“我
【案例简述】案例微点评:可口可乐为你织毛衣
全家人一起在圣诞节穿上充满节日气氛的毛衣拍全家福一直是西方人的家庭传统,只是很多年轻人实在很不喜欢这件很傻很衰的毛衣,所以可口可乐决心让人们自己搭配。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消费者可以登陆官方站点,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元素创建
案例微点评:可口可乐社交机器人,派对新宠儿!
【案例简述】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小伙伴们都去参加疯狂的派对,而某人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场,这是件多么遗憾的事情!但是可口可乐总是有好点子,他们推出了一款社交机器人,可以帮助不能参与派对的骚年们(意指“少年们”)也能够尽情
史上最成功品牌营销:可口可乐将绿色圣诞老人变成了红色
2012年12月25日“末日圣诞节”刚刚过去,很多人还沉浸在欢乐喜悦的氛围中,戴着红白相间的圣诞礼帽和手套派队狂欢,但鲜为人知的是,80年前的圣诞老人可不是今天这个模样,而是穿着绿色衣服的“怪咖爷爷”,在传统希望文化里绿衣人是大自然的
李小筠:可口可乐奥运宣传创造媒体价值2亿美金
李小筠: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让可口可乐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在去年奥运期间,怎么利用这个全球的盛会来加强我们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还有跟我们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加强联系和沟通。大家看一下PPT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