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200年企业的中国25年(2)



不想,过了一阵子,杜邦农化还在建厂的时候,就听说仿冒品已经出现在市场上。这对杜邦的农业部门来说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很难过,这不仅给我们,也给我们未来的客户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于是,彭定中又去见朱基。朱基很专心地听取情况介绍,并当场就要求依法处理那几家仿冒的工厂。“对于类似的政府在我们投资过程中所给予的许多支持,我们都心存感激。”

1997年,杜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DPTS)在中国开始筹建,开创了杜邦在中国用自己的企业进行销售的先河,杜邦希望以此实现 “逐步深入中国”的目标。

杜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直接面对销售市场。“原来我们都是通过经销商,所以对市场的了解不是第一手的。再者就是经营模式多了,原来是单一的,通过进出口公司销售给中国的客户,有了DPTS后,则增加了人民币销售的形式、委托加工的形式,杜邦可以直接面对客户,销售渠道增加了。”辛洪涛说。

 杜邦:200年企业的中国25年(2)
陈锡安(SteveChen)所负责的钛白粉事业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重视中国区发展的战略规划。此前,杜邦钛白粉在大陆的业务主要依靠经销商,根据经销商统计的需求量供货。1997年以后,杜邦的钛白粉业务开始建立自己的发展和战略蓝图,并在2年后,在上海漕河泾建立了钛白科技事业部的技术实验室。

杜邦已经意识到不能靠等客上门,提出要求销售人员花更多时间联系、培养客户。

以一家国内的客户为例,其建厂在1995年,首次定购杜邦钛白粉的数量还不到20吨,在当时所有的杜邦中国客户之中,用量是非常小的。但通过多次接触,杜邦认为这家公司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于是给予很大支持,曾在全世界范围钛白粉缺货的情况下,仍将产品提供给这家企业。

“5年后,这一客户成为杜邦钛白粉全世界最大的塑胶门窗生产领域的客户,一年用到上千吨。”陈锡安说。进入2000年,杜邦钛白粉业务部已经认识到,中国市场将会左右未来的行业竞争。

总结起来,杜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从销售产品到技术转让、再到投资设厂,继而进行研发活动。“在第四个阶段,对于杜邦来说,中国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作为一家科学公司,杜邦于2005年在上海设立了公司级的研发中心。面向未来,让在中国的研发活动成为杜邦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是杜邦真正地在中国市场扎根的指征之一。

2008年,杜邦在中国大陆共设有近40个分支机构、拥有近6000名员工,销售总额接近17亿美元,过去五年间的综合增长率为14%。

“在华投资的第一个阶段我们主要是以贸易为主、销售一些产品。这些产品最初是为其它国家的市场所生产,但是同时也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在第二个阶段,我们逐步设立了本土的一些生产设施,对本地市场的需求反应更及时,所生产的产品也是专门为中国的需求而生产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苗思凯(DouglasMuzyka)总结道。

“杜邦作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公司,我们在中国的发展需要跟上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趋势”,他说,“从而实现我们自身的发展。”

据苗思凯介绍,杜邦认为中国至少有四大发展趋势可以为杜邦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发展空间。首先是中国对多元化能源的需求。“我们在生物燃料和光伏太阳能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开拓”。第二是中国越来越重视提高产业的环境表现。“我们提供有助于环境防护的技术”。第三是中国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水平的努力。“杜邦的安全与防护科学能够为企业生产设施及其员工的安全,提供专业的安全管理培训,以及先进的防护产品”。另一个趋势是对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的持续需求。“杜邦先锋种业在国内为农民提供稳定高产的玉米种子。我们还有一个农业植保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杜邦的检测系统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病原菌。此外,杜邦还有大豆蛋白产品。”

最重要的是,苗思凯对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是我们最具战略意义重要市场之一。我们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在中国发展方向和杜邦公司的能力与产品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会越走越顺畅、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

(本报记者 万晓晓 撰写)

王炜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

当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为打造“百年老店”孜孜不倦的时候,杜邦已经走过了207个年头。

纵观杜邦整个企业发展史,创造以科学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是这家跨国巨头不断创造辉煌的动力源[12.38 -1.35%]泉。目前,杜邦在中国已经拥有了39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完成投资逾8亿美元。我们期待杜邦在第三个百年历史中创造更多的辉煌。

杜邦大事记

◆1863年 杜邦与当时的满清王朝完成第一笔与中国的业务。◆1919年 在上海设立代办处。◆1920年 在广州、南京、北京等城市设立办事处。◆1984年 重开北京办事处。◆1986年 重开上海办事处。◆1988年 成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989年 第一家独资设施——深圳工厂建厂(1990年投产)。◆1992年 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正式投产。◆2005年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行业大事记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巴斯夫在1885年就开始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1969年,巴斯夫在中国台湾成立分公司——台湾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

1982年,巴斯夫在香港成立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1996年,巴斯夫在中国成立了控股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今天,巴斯夫已经在大中华区拥有19个全资子公司和10个合资公司。

●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世纪30年代,陶氏化学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

1957年,陶氏化学在中国香港成立办事处。

1979年,陶氏化学在广州设立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办事处。

1980年及1981年,又先后在上海和北京成立办事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陶氏化学在中国建设多家合资及独资工厂。

2004年,陶氏建立新的大中华业务区域,上海成为大中华地区总部。

如今,中国已成为陶氏化学的第三大市场,并在大中华地区拥有5个业务中心和20个生产基地。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

1882年,拜耳首次在中国销售燃料。

1913年和1916年,拜耳首次尝试在中国建立独立公司,并先后在上海成立了拜耳贸易公司和拜耳上海制药公司,开始在中国生产“阿司匹林”。

1958年,拜耳在中国香港成立了自己独立的代表机构——拜耳中国有限公司。

1986年,拜耳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代表处和联络处。

1994年,拜耳(中国)有限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在北京成立。

1996年,拜耳医药保健开始在华的生产设施建设;同年,拜耳材料科技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

2000年,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位于上海的拜耳一体化基地开始动工,标志着拜耳在中国的投资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7年,拜耳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为18亿欧元。

●三菱化学(中国)商贸有限公司

1963年,三菱化学开始向中国出口相关化工产品。

1972年,三菱油化香港有限公司(现三菱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1973年、1984年及1989年,三菱化学先后三次向上海石化转让相关生产专利技术。

1978年,三菱化学开始向中国出口农药。

1993年,三菱油化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现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成立。

1998年,合资公司北京聚菱燕塑料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上海代表处成立。

2005年,成立宁波三菱化学有限公司。

2006年,三菱制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成立。

同年,三菱化学(中国)商贸有限公司成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6057.html

更多阅读

杜邦:200年企业的中国25年(1)

1787年,E.I.杜邦一家人,乘上布鲁克斯船长的美国鹰号越过大西洋[17.80 -0.67%],避开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奔赴美国这个新成立的国家。5年之后,杜邦兄弟二渡大西洋,在美国创立了杜邦公司,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延续了207年的工业王朝。 杜

中国直销企业名单 中国直销企业的主流化冲动(2)

-文/本刊特邀研究员 王万军 尴尬的社会地位 记得有次与一家直销公司的副总裁李先生聊天,印象非常深刻,他当时那种复杂的心境也许是所有直销人的心境。 当时这家公司以甲方身份与一家大型国资企业洽谈一个大型项目,对方来的也是一个副

直销营销 直销企业的世博营销(2)

北京奥运会给众多企业奉上了一场营销盛宴,但事后很多企业发现,高额的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有营销专家指出,奥运营销,并不只是投入高昂的赞助费获得品牌LOGO的使用权,换换包装或投放广告就是奥运营销,也不是借势大力促销就能赚个盆

刘汉元:新能源狂人的“第二条裤管”(2)

  戴自忠受聘为永祥多晶硅公司专家组组长,永祥还有一批来自峨眉739厂的技术团队,与戴的意见存在分歧,刘汉元让他们分别放手去试,戴自忠负责一条200吨的生产线,另一组负责一条800吨的线。时至今日,外界仍有人说刘汉元让戴自忠给骗了,刘汉

百姓中国:来自社会基层的真实镜像(2)

  同样是在北京,和燕子同龄的石磊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石磊来自于东北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家庭状况还算不错。硕士毕业以后,学中文的他进入了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年收入6万元左右。  石磊说,他从不抱怨房价,“和我没关

声明:《杜邦:200年企业的中国25年(2)》为网友静若繁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