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正在尝试一种异类的国际化风格:坚守反潮流的全中文授课原则 文《环球企业家》 记者 丁天 从2007年6月起的整整一年,荒川春子每个月都有4天从日本飞回上海,参加复旦大学EMBA 2007春季班课程。 荒川工作的港南商事株式会社是日本同业上市企业里排名第一的超市公司,每年营业额在3000亿日元左右。她在远嫁日本19年后,才得以在讲求男尊女卑、先来后到的日本企业中身居高位,凭借原籍中国的优势主管中国贸易与物流。会社承诺,荒川在完成学业后将有机会被任命为执行董事。 某种程度上,复旦EMBA课程缩短了这项承诺兑现的时间。荒川在学习“信息管理”课程中,敏感地意识到工作中物流内控把关不严的问题。课程结束飞回日本后,她立即将进口物资集中到公司自己盖的仓库里,把原来外包的80多个仓库节省到9个,整个物流在一年中节省了10亿日元,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新纪录。 之后,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荒川将学到的知识一一付诸实施,业绩也随之节节攀升。2008年4月,荒川春子成为东京证交所上市企业的第一位华人女执行董事。比职位更重要的是,“经过学习我有了自信,带着自信我进行了大跨越。”其在感谢信里如是表示。 “她是华裔,但在国外做事。”复旦EMBA项目常务副主任徐建荣对《环球企业家》说,“国际化是一种影响力,也就是你在这个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能渗透得多深、多远。”荒川只是受益于复旦EMBA课程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例,她的成功也是复旦这一非典型国际化之路的成功的见证。 至今历时7年的复旦EMBA项目独立于早一年开办的复旦-华盛顿大学合作EMBA项目,坚持不参选榜单、全中文授课,却在企业高管中越来越受欢迎。据复旦EMBA项目统计,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共有400多人申请报读复旦EMBA,最后符合条件进入春季班的新生只有130人。
![复旦EMBA:国产将帅工厂](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582230606823.jpeg)
事实上,复旦EMBA每年的申请和录取人数之比始终保持在3.3:1左右。经济危机也带来心理危机—以前EMBA教程很大程度上被粉饰为“精英社交沙龙”,但危机的降临让人们突然意识到学习真实知识的重要性,如果选择回到学校就必须进行真正的充电,并时时能够学以致用。学生与学校彼此间的严苛挑选成为另一种教学相长,而复旦EMBA正是在危机中脱颖而出。 一流的交流 虽然独立于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的EMBA项目,但徐建荣并不否认前者对复旦自身EMBA项目的影响。 始于2001年的合作项目几乎是复旦很多学生和教授首次直接感受EMBA这种高端教育产品,第一感受就是“奢华”:4天课程,8个案例,30万元学费。但高昂的价格自有其理由。徐建荣还记得当时的会计课,作为一门印象中极度定量的课程,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却能将其演绎得灵活多变,甚至改变了以往报表与项目一一精确对照的惯例。像徐这样身处教育行业的人才深刻感受到差别:管理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传授的更多是能力和理念,而非灌输与矫正到某种标准答案。 “他们的理念就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徐表示,“课堂并不是要教给你标准答案。EMBA激发的是大家参与的热情,尽一切可能发挥出人的潜能。”在这样的授课思路下,传统的课堂组织也必须改变。小组讨论是最常用的模式,其优势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互相激发,但难点在于如何在学生间构造棋逢对手的交流平台。 复旦筛选学生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道门槛就是背景考察,其中工作年限和管理经验最为重要。官方规定可接受EMBA课程教育人员的工作年限和管理经验分别要达到8年和4年,复旦EMBA课程在此规定上各增加了两年。但实际上,复旦EMBA学生的平均工作年限是17年,管理年限则接近12年。刻意追求这些数字是因为年龄通常与成熟度和创业经验等成正比。 背景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笔试与面试,而面试比笔试分数高低更重要。复旦的面试组由EMBA课程教授、项目组资深老师及EMBA杰出校友组成,缺一不可。面试官握有对申请人的一票否决权,这意味着4人小组里只要一人反对,面试者被录取的概率就很低。“请校友来当面试官是为了判断面试者是不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徐建荣告诉《环球企业家》,在“我是否愿意与这位申请人成为同学”的交流中,可得出几个基本判断:面试者是否能通EMBA课程得到收获?面试者是否能通过交流与分享给同学带来收获?领袖特质以及是否具备成为国际商业领袖潜质,是面试小组考量的另一重要指标。 “交流要找到对手,要同阶层,这就是EMBA的特点。”徐建荣并不忌讳“精英俱乐部”是复旦EMBA项目定位的一部分,“他们(学生)互相间或许不在同一个基本面,因为中国地区差异化很大,但大家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问题是共同性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东西是共通的,这很重要。” 战略性换骨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定位要求下,种种新兴产业所需高端人才的培养也到了关键时刻。与复旦-华盛顿大学联合EMBA项目定位于为跨国公司培养在华高级管理人才不同,复旦自己的EMBA项目已基本从“外企高级打工者”的定位中脱胎,学生很多都是国企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民营企业老板,后者的数量同比2008年尤其有相当程度的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双中心定位也在复旦今年的课堂中凸显出来:2009年春季班的学生中来自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大幅攀升,而金融课程作为复旦EMBA的优势课程,对业内高管的吸引力依旧。 对于已经经历诸多行业、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而言,需要的不只是工具,而是战略。 “打工者更容易接受计算和建模等照程序来的教育,他们的定量比定性更重要。”徐建荣说,“但如果一味讲求程式化分析,我们的学生会感觉比较痛苦。他们更喜欢学习的是从战略层面把控全局。” 为切实达到培养本土“将帅之才”的目标,复旦EMBA项目一直坚持中文授课,以便最大程度上实现互动、交流和分享。能用华文授课是聘用教授的必须条件之一,此外还必须满足拥有名校博士学位、海外学习研究经历、企业管理经验和EMBA(MBA)授课经验等硬条件,试讲时还得接受两个班学生的“打分审核”。 比选人更难得的是复旦EMBA在课程设置上的百般推敲,力求在体系和内容设置上与国际接轨。复旦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教学指导小组”,由4位资深EMBA授课教授组成,通过教学评估体系、院领导午餐制、学生座谈会以及班主任实时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工作。其中学生主任会在第一时间获取学生意见反馈,进而和小组成员一起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整,今年新增加的课程就包括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的“危机管理课程”。 但国际化不意味着脱离本土环境,在要求教授案例与时俱进的同时,本土化成为复旦EMBA项目的一个特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国外一流企业的案例也许并非最合适的,因为学生会觉得那是别人的故事,其中的差距和国情的不同容易让人心灰意冷。由此,复旦的老师开始在中国企业里因地制宜开发案例,力图使学生觉得具有可比性,以便将来在管理自己的企业时加以借鉴和应用。 与必修课更多考虑更新教学内容不同,复旦EMBA的选修课通过设置不同的模块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其个性与灵活性。在国际金融、商务和营销等传统选修课外,去年还曾推出“时尚与奢侈品品牌管理”,而每年两次美国、一次欧洲的“海外游学”也包含在选修课程中。 徐建荣认为市面上种种方向性EMBA的说法与做法并不可取。“说实话,EMBA不能说方向,首先必须强调的是综合。我们培养的是企业领袖,这是综合性的高端人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对每个方向都有所了解。我们对国际化的理解,应该更多的是培养我们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但是同时一定要扎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