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说,“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中,商人阶层只是一个配角”。近代以来的商业轨迹说明,商业的力量随政治而沉浮。其间表现出来的商圈流变,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百年历史。 中国周刊记者 张友红 北京报道 有晋商乔家大院的阑珊灯火,有徽商胡雪岩的朱红顶戴,也有宁波舟山港通商的轮渡,还有潮汕人下南洋的帆船。这里,就是商圈历史的源头。 明末清初,大型商业集团的建立,第一次把商人们大规模地集中起来。 之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商圈犹如一个奔跑着的孩子,几经磨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千变万化,甚至走岔路子。然后,继续向前。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 今天,那些曾经最原始的商圈,被重新包装搬上舞台。
![广州流花商圈 中国商圈百年流变](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584479274356.jpeg)
这个循环,就是一个关于商圈的记忆。 明末清初 代表商圈:晋商、宁波帮等 同乡商人的集体盛宴 商品经济在中国一旦兴起,民间力量就迅速干预并占据了主宰地位。 明末清初,人们逐渐抛弃了重农抑商的思想,经营商业。随着更大商业利益的逐渐驱使,大的商业集团随之建立。 有一个例子,晋商发展中期,南方战乱阻断了茶叶商路。普通粮食生意赚一成,茶叶生意却可以净赚三成。巨大利益驱使下,晋商们组成不同的团体共谋财路。《乔家大院》中,乔致庸携带祁县晋商的股银成功打通茶叶商路,为晋商赢得茶叶市场的垄断地位。 史实的确如此,在大规模的商业集团运作下,晋商不仅垄断了茶叶生意,还垄断了盐业、票号等业务。后来,徽商的手工业贸易、宁波帮的轮船货运和五金业等也由此发展壮大。 这些商业集团,他们以家族、血缘或者同乡为纽带建立起来。为了增加整体竞争力,他们互相支持,扩大商业资本,实现利益共赢。 那时,全国号称九大商帮,他们自筹资金,在各地建立公所,便于分散于各地的本帮商人联系。 19世纪末,商帮的历史开始改写。 那时,世界的眼光开始聚焦到纽约那条狭窄的华尔街。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亨JP摩根,钢铁王国的统治者卡内基,迅速崛起。在日本,民营现代企业迅速崛起,一个叫岩崎弥太郎的商人以1日元的价格从政府那里收买了长崎造船厂,之后发展成为著名的三菱株式会社。这些巨头在本国经济疯狂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商品充斥中国的商业市场。外来商品质优价廉,很快成为市场上的主打。 徽商胡雪岩,在和洋人的生丝贸易大战中,血本无归。随之,和胡雪岩捆绑的江浙丝商同盟瓦解,纷纷败落;远在山西的乔家大院因追赶不上先进的管理制度,亦冷冷清清。 传统商帮因为拘泥于封建商业经营方式,对新的商业形式没有准确的判断和创新,结束了集体的繁华。 此时,以宁波为代表的近代商帮赶了上来。 宁波开埠后,宁波商人很快融进庞大的进出口贸易行业。宁波几代商人互相扶持陆续来到上海,他们经商帮里的亲朋好友介绍,开始在上海创业。 清末,宁波人就在上海开了20家五金商号,当时,上海一共有25家商号;上海南京路有150家商号,有50家是宁波人开的。到20世纪30年代,宁波商人虞洽卿掌握的轮船总吨位占到全国的13%。有人统计,当时上海商界知名人士有1836人,宁波人有453人。 宁波帮中的著名人士迅速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宁波旅沪同乡会”。其中著名的企业家有:严信厚、叶澄衷、虞洽卿、朱葆三、刘鸿生等。 1904年,以宁波帮为主要领导者的豪华商圈——上海总商会成立(时称上海商务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