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风传的FACEBOOK站内支付系统,终于在近期亮相,乍看却是美国版的“Q币”——你可以通过微支付系统在Facebook网站内兑换“信用币”,并持后者消费包括小游戏、小礼物等一切数字化的产品。
这则貌似“抄袭Q币”的新闻,在互联网领域内引发极大关注。一方面,作为全球最火的SNS网站,Facebook找到了一条持续生财之道,至少美国分析师是这么想的;另一方面,“微支付”模式中多了一只“当红辣子鸡”。后一点,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所在。
近来,在美国,“微支付”一词,让很多还没能赚钱的新兴网站或者曾经很赚钱但刻下很窘迫的一些传统平面媒体,很兴奋。所谓“微支付”,目前还没有确定支付金额上下限的清晰定义,对此的基本共识是,对所提供的产品(信息等)或者服务(软件服务等),收取小额费用,最好是能够小到“无关痛痒”,让你举手间就能做出支付决策。
借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表述,那就是:(网络报纸)“需要某种像数字硬币或快易通(E-ZPass)数字钱包那样的东西”,并应该建立“一种界面极为简单的‘一键式’支付系统,让读者产生购买报纸的冲动”。艾萨克森是《时代》杂志前主编,CNN前董事长兼CEO。这一观点出现在他4月份为《时代》杂志撰写的封面文章《谁来拯救报纸》中。
此后不久,Google的全球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呼应了艾萨克森的观点,他呼吁报纸网站应该建立一种“微支付”模式。
对于在广告版面的销售上日渐乏力的平面媒体,微支付确实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不过在付诸行动前,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分析:
首先,人们付费阅读新闻的可能性,其次,谁来支撑微支付?
在人们被互联网宠坏,习惯了“免费的午餐”后,要让他们付出一笔钱,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笔钱,都将很困难。付费邮箱可以引为前车之鉴。
邮箱在收费问题上,经历了几次反复。最终,因2004年左右几家大的门户网站宣称提供永久免费邮箱,而尘埃落定。曾经缴费的邮箱用户就继续享受着“VIP”标签的光环,但由于市场上有大量的免费且服务稳定的邮箱提供商,因此没有网站可以通过“邮箱服务”成为一家高收入的互联网公司。
由此,可以总结一下能够收费的在线服务特征:第一,它必须有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第二是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第三,有足够的消费需求在等待。
而以新浪为代表几家门户网站的成形,倚赖的是资讯的聚合,而后通过免费的资讯午餐,来贩卖眼球注意力,收取广告费。而新浪们之所以可以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讯的货品化(commoditize)”——在通讯和资讯让世界变平后,平媒与平媒之间的内容日渐同质化,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已经形成品牌知名度的平媒在内容产权的保护上表现不力。
目前为止,大多数已经上线的平媒,都延续门户网站的“免费模式”,希望借由广告生存。问题是,广告涌来的前提是流量,而单纯拼流量,与门户比较,报纸的网站往往是要望其项背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免费,大多数的新闻产品,就会短时间内以各种方式,迅速出现在各类网站上,导致注意力分流。即便是微支付,也将面临这一问题。
但另一方面,作为内容制造商,平媒又希望内容可以短时间内,传播到更多的个人,以形成资讯的影响力。
于是,媒体经营者们左右为难。事实上,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盈利能力的影响力,基本是不可持续的,除非它是受捐助的NGO。
那么,回到最初,如何让人们付费阅读呢?首先,有品牌的平媒,应该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尚在时,考虑为自己的资讯定价,而后进一步研究愿意支付的读者的消费行为,并提供增值服务。正如默多克最近宣布,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英文网站,将在今年秋季,推出个别文章以及高级订阅内容的小额支付模式。这对有需要的人来说是“无关痛痒”的。其次,不以买断而以点击收费,来收取资讯转载的费用,相近于DVD或者BD的专利费收取模式。
这时需要考虑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及的第二个问题“谁来支撑微支付?”
如果每笔支付仅限于人民币1元以下,以2毛钱点击一条新闻为例,那么一天,一条新闻即便有100万次点击率,那么产生的收益不过是20万元。20万元的交易额,要处理100万次的交易行为,这对提供支付服务的公司而言,是否是笔划算的买卖?尤其是这种支付还需要“简单易行”到像一部傻瓜机。
或许通过手机缴费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简单地说,当你在网络上点击支付阅读的按钮,它弹出的是一个界面,只需要你输入手机号和密码,而后按支付,而后直接从你的话费中扣除。这听起来不错,不过这时你需要考虑的是:运营商的态度和可能索取的红利分配。鉴于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的规模和后台流程再造的速度,用手机支付恐怕是要等上一段时间。
不过,“微支付”的讨论,至少敞开了一个机会的大门,例如,这就为所有的IT硬件和软件提供商,提供新的销售机会。它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一家由数名媒体业高管创建的新公司——新闻在线(Journalism Online)——将推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这让新闻网站可使用这个平台来对每篇文章收取“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