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名单还在不断拉长的现实,跨境并购,这一投资银行领域里最为复杂的交易类型,注定将成为年轻的中国资本[4.59 -0.43%]市场上持续瞩目的话题。
“时间是所有(并购)交易的敌人。”7月6日,谈及日前已风生水起的中国并购市场,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监彭菲力显然有自己的理解。
彭菲力指出,并购交易进行前,交易双方及交易的幕后推手——投资银行都需要对交易本身做出全面分析,要完成一个交易一般来说,最少要花几个月,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反过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市场和宏观经济容易发生变化,这会导致交易双方对交易本身的兴趣产生变化。
“我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没有成功的案例中,有些明显是因为交易时间拖延得太长。”彭菲力认为,为了控制海外并购的风险,把交易尽可能快的完成是唯一的方法。
当然,不同的并购交易会有不同的风险,彭菲力认为,任何一个并购项目要想成功,都需要与交易风险赛跑。
为什么并购会发生,出售方和收购方明知这些交易存在比较大的、复杂的操作风险,为什么仍然会乐此不疲去推进这样的交易?
彭菲力认为,收购方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收购?第一是收购方为了进入一些新的市场。比如说一家资源公司,如果它在上游,它要扩张下游的行业,它有两个选择,可以自己投资,或者是通过收购现有行业的一些公司进入新的市场;第二是收购方要获取资源;第三是收购方要获取品牌和市场;第四是收购方要获取新产品和销售网络;第五个是收购方要扩充新的收入来源;第六个是收购方希望把握协同机会;第七个是收购方要进行资金的战略配置。
出售方考虑出售时,又会有怎样的考虑?
彭菲力认为,第一是经济的周期性或者是经济的发展会给公司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出售一些本来做得比较大但已经开始进入衰退周期的传统行业,出售之后拿这个资本再投入到高速增长的行业。这在西方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
第二是由于一些监管的要求。比如说大概在15年前,国内证券行业最大的股东都是银行,后来因为中国国内的监管改变了,银监会、证监会都要求银行退出证券业务。所以他们就需要出售;
第三,如果认为一些市场或者是资产已经不是核心的了,就可以出售它,然后有效的利用资本;
第四,是迫于财务压力。
综合2005-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一些数据,彭菲力指出,过去四年来,中国公司“走出去”交易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领域,一个是资源类的。资源类里面,交易规模最大的又是石油和天然气。另外铁矿、铜矿等矿业项目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发生最多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制造业。彭菲力表示,由于这一领域的企业较为分散,且市场细分程度极高,所以并购难度不小。加之并购后的整合亦面临极大挑战,许多企业仍在权衡。
相比于“走出去”,彭菲力认为,外国企业并购国内企业的方向正在与之前发生较大的改变。
彭菲力认为,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最看好的板块已由之前的金融领域,变为了零售领域。
“即使海外经济不好,比如说牙膏、刮胡子的一些每天常用的产品,还是比较稳定的。即使市场下跌的时候它也不会下跌得很厉害,因为你每天都要吃饭,都要刷牙。”彭菲力认为。
另外,与内需有关的消费领域将会是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第二个重点。比如说消费品,这些国内的行业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如果你是全球的食品公司或者是其他的销售公司,中国市场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这个时候,这些大的跨国公司需要并购中国的企业来扩大自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第三个就是医疗行业的公司。彭菲力认为,目前,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很好。对于海外的企业来讲,这样的一些公司是比较有吸引力的目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