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资第二波:开始直立行走(1)



在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品牌,已经或者将在今年取消代理商。

部分奢侈品企业对代理商的抛弃,看上去有些极端。事实上,大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尽管时点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一个大致相同的路径:从初始阶段的完全依赖代理商,到过渡阶段的半依赖,再到成熟阶段的独立发展。

 独资第二波:开始直立行走(1)

现在,无论是IT、家电、快速消费品还是工业品领域,在中国市场已有多年积累的外资企业,都已陆续启动减少渠道中间环节的进程——业内人士将此总结为:跨国公司在资本层面独资化之后的新一轮“独资运动”。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大量的传统经销商。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面前,经销商正在加速分化。

渠道加减法

更多的覆盖,更少的层级,这是中国惠普正力推的 “矩阵式渠道网络”主旨。

进入中国24年来,中国惠普市场覆盖不断扩大,目前在华已有4000多家门店、1万多家渠道商。在四到六级市场,中国惠普还决定搭建更多零售店面并细化渠道网络。

不过,在渠道的层级上,和很多外资企业一样,惠普也在渐进式地推行“减法”。经过不断调整,“全国总代理+区域总代理+零售代理”的三级营销体系,已经成为现阶段较为简洁实用的渠道架构。

中国惠普是跨国公司在华推行渠道变革的典型样本。过去的外资家电企业通常拥有三层经销商,分别是省级总代,地市级的二批,以及区县级的三批。现在,这种三级结构已经逐步过渡到二级甚至一级结构,省级总代被取消,直接由城市代理商面对零售终端或区县级经销商。

品牌商还通过直销、直供、自建门店等方式,取消中间环节,由厂家与零售终端直接对接。

7月28日,中国惠普与苏宁电器[14.64 -0.20%]宣布直供合作。此前,苏宁、国美虽然与几乎全部PC厂家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其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中间的PC代理商,如神州数码[13.42 3.55%]、英迈等。

北京CBCT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李志起称,外资企业压缩渠道层级,主要是希望掌握终端资源,终端资源掌握得越多,企业越有安全感。

中间环节较多时,企业终端资源被经销商掌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被层层分包的经销商所阻隔,信息、资金流动不畅,甚至出现扭曲。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过多的中间环节,侵蚀了品牌商的大部分利润。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外资企业也需要推行扁平化的营销体系,将利润从渠道手中收回来。

曾在多家外资企业供职的资深人士称,任何公司都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只要条件成熟,外资就会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来压缩成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资企业都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渠道变革。那些刚刚进入中国的企业,因为不了解中国市场,也担心缺乏能力,往往还会依靠层级较多的传统代理体制开拓市场。不过,一旦他们完成了积累,有需要也有实力部分摆脱代理商的时候,他们就会着手调整渠道。

从被动到主动

今年7月,世界名牌Bally正式宣布,购回由俊思集团所持有的Bal-ly大中华零售公司30%的股份,全权掌控其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运营。

俊思集团是中国国内奢侈品代理商中的佼佼者,代理着Paul&Shark、HugoBoss、MarcJacobs、DKNY、Ver-sace、Tumi、BCBG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去年年中,俊思集团旗下代理的品牌Coach也高调宣布,已同俊思集团签订了收购协议,接手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内地的Coach国内零售业务。

2008年开始,外资奢侈品企业收购或取消中国代理商的潮流拉开序幕。大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尽管时点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一个大致相同的路径:从初始阶段的完全依赖代理商,到过渡阶段的半依赖,再到成熟阶段的独立发展。

初入中国时,不熟悉中国国情,一般会使用国内现有的分销系统,委托当地中间商销售商品。一些跨国公司甚至会选择一家企业作为中国的总代理,由这家总代理全权负责在中国市场的营销,自己则专注于生产和售后服务。

经销商类似于外资企业的 “拐杖”,在帮助后者销售产品、树立品牌的同时,自身存在的弊端也逐步显露,比如,押款押货、管理松散,过于看重短期利润等。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观察期、行动期、投入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历时3-5年。

外资企业度过观察期之后,为了实现市场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会倾向于独立“走路”,而不愿长期依靠高价买来的“拐杖”。

在行动期中,调整渠道是最为普遍的行为,核心举措是建立以我为主的多元化营销渠道,通过整合各种渠道力量来谋求更大的利润和份额。

在行动期中,大部分外资企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有所选择地发展经销商,另一方面则大力开拓自建渠道。尽管两种模式在每家企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但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外资企业会把对自身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市场抓在自己手里,而把自己控制不了,或贡献率不高的市场,交给经销商。

很多外资企业近年自建了销售队伍,在一线城市和大型零售企业直接销售,而把自己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和新兴市场交给经销商。一旦这些市场完成了培育,外资企业会通过政策调整,把市场收到自己手中。

“现在市场已经成熟,品牌知名度也培育起来了,也开始有稳定的客户了,品牌商便开始过河拆桥了。”一位奢侈品行业的从业人士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6449.html

更多阅读

独资第二波:开始直立行走

刘伟勋 王延春 沈建缘 王然 康怡 在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品牌,已经或者将在今年取消代理商。 部分奢侈品企业对代理商的抛弃,看上去有些极端。事实上,大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尽管时点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一个

独资第二波:开始直立行走(2)

冲突与平衡除了直接抛弃经销商,外资企业还在通过 “削权”,增强自己对渠道的控制力。现在,宏鸉中国区目前已经跨过三家总代——神州数码[13.42 3.55%]、英迈和联强,直接与经销商对话。三家总代主要是资金、物流平台,而不再像过去那样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在误解中艰行 安利:坚持的力量(1)

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那个行业像直销那样,曾经遭遇没顶之灾,之后又在全民的误解中艰难前行……     1992年,安利首次进入中国,其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利(中国)工厂,成为安利在亚洲最重要的生产基地。1995年,安利(中国)开始通过多层

中国MBO第二波:阳光化的新篇章

  新浪成功MBO和财经“失足”MBO,将开启中国MBO第二波:阳光化的新篇章。  让恺撒的归恺撒,MBO亦不能免俗。作为经济现象个案(新浪成功MBO和财经“失足”MBO),能否成为中国MBO史上的第二波,很难明鉴,但我们不妨回望一下历史。  

声明:《独资第二波:开始直立行走(1)》为网友雨下的芭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