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十大产业链 因产业衰退而消亡的十大品牌(3)
录像机华录:“世界第一”生末路 转自三联《竞争力》第11期 文 卜庆华 一个看似朝阳的行业,一夜之间成为明日黄花,家用磁带录像机产业在全球市场兴旺40年,在中国却“别样花红没几年”。 生于1980年代的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童年第一次在家里看录像的快乐。但仅数年,闪闪发亮的VCD碟片很快让录像带成为古董。 昙花一现,这确实是国产录像机行业的一个集体写照。花开最盛的一瞬,属于中国华[0.13 -0.74%]录,一家集倾国之力,为壮大中国家用磁带录像机产业而生的“世界第一录”。 华录今天仍然存在,只不过产品转向了DVD、数字电视、文化产业。华录曾经的满怀壮志早已烟消云散。 支柱产业黄粱梦 华录成立那一年,家用录像机在中国市场上生机勃勃。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在199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79.46台,黑白电视为35.92台,录象机只有12.18台。 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电视普及会带来家庭录像和重放设备的巨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录像机产业的薄弱。国产录像机在1986年只有1万台产量,1991年为27.7万台,1992年为54.32万台,1993年为114万台。 与同时代的很多产业一样,国内录像机产业也是从引进技术和组装线开始,国家统一对外招标,并以同样方式选出来11家分布于9省市的定点企业。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买散件组装的水平。 为避免录像机产业出现彩电生产线重复引进的混乱局面,在国家有关部委统一协调下,9家录像机定点生产企业在1992年合资合组,实施“录像机一条龙”工程,试图建立录像机产业体系。 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专门生产录像机上游元器件,产品主要供应9家投资者,收益按入股比例分配。 投产之日成末日 华录项目在1992年底在大连动工开建,以国内录像机市场每年300万台的预期需求量为依据,首期工程投资14.52亿元。 1994年6月,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华录合作,建立中国华录8226;松下录像机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录像机生产基地。 华录的9家股东企业,为使用华录8226;松下公司生产的元器件,分别进行改造,也于1994年全部完成,形成280万台整机年生产能力。 中国录像机产业似乎前途似锦,但危机从天而降,VCD诞生了。在VCD机攻城略地下,国内录像机市场急剧下滑。华录的400多名员工成为大连市首批下岗者。 一夜怒放昙花谢 VCD在中国的突然繁盛,给中国视听产业结构造成颠覆性影响。华录在建成之初就被判了死刑,产能200万台,面对的却是不足50万台且正下滑的国内市场。 中国录像机产业在1994年才爬升至155万台实际产量,华录股东占其中的121万台,约占当年国内市场销量的70%。至1995年,录像机便在较量中败给VCD机。 此后,这11家录像机定点企业产品出现滞销,纷纷转产VCD或停产,华录则逐步陷入停产状态,不但要背着10多亿元的贷款包袱,累计亏损达6亿元。 及至1999年,华录依靠转型外销录像机和DVD,才实现了建成以来的第一次盈利。这或许才是中国特色。VCD诞生之时,录像机已在国外市场完成布局,产品丰富,VCD毫无优势。而在中国,VCD却既便宜,又轻巧,而且都是从零开始,占尽优势。 如今寻觅华录的九大股东:北京电视设备厂、北京广播器材厂、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录音器材厂、南京无线电厂、厦新电子有限公司、佛山无线电一厂、成都锦江电机厂、大连华录电子工业公司,何人相识! DVD机:群雄止步专利关 转自三联《竞争力》第11期 文 马克 从万燕到爱多,再到新科和先科,在DVD繁荣的年代里骄傲的引领着中国影音播放业的潮流。但一个年需求千万台级的巨大市场并未孕育出一个新行业,更未在10年间孕育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中国没有产生录像机行业,中国曾倾一国之力建起世界最大的录像机生产基地华录,但投产之时便是倒闭之日。在比录像机更高级的行业领域里,中国曾一度冒了个尖儿出现了生产影碟机及LD大光盘的深圳先科,其“家庭影院”的成套电器一度高达3万元,但也昙花一现。 毁灭了生产录像机的华录和生产影碟机的先科的,不是PC,而是中国人自创自产的VCD。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VCD及衍生的DVD曾红遍神州,成为中国百姓家庭仅次于电视的主流视听娱乐家电,并由此产生一个独特的行业,催生了万燕、爱多、新科、万利达等一批红极一时的新品牌。 但也就10年间,中国的DVD行业昙花一现。这一新兴行业并未在10年间掌握产业升级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人们不能不置疑“凭借巨大市场及产品概念”而试图实现“整合创新”的产业之路。 风生水起一产业 中国VCD的先驱是万燕。但是,作为始作俑者的万燕生不逢时,倒回去15年,中国并不存在由一个新兴企业开创一个新兴行业的市场环境,所以先驱必成先烈。当时的万燕在创出VCD机后,不仅要投资建设生产线使之能批量生产,还要投资推广启蒙市场,更要命的是还要投资生产与VCD机匹配播放的光盘及内容。万燕不做这些,中国的VCD市场就不可能热起来。但恰在市场刚刚启动走向兴旺之时,万燕却因资金枯渴而无处融资,被一群后起之狼一举吞没。 继万燕之后而异军突起的是爱多,其创始人胡志标营销出身,先不投入研发和制造,瞅准VCD市场启动的恰当时机,以出色的的广告轰炸与高让利于营销渠道的策略,一炮走红。但爱多的成功又让一只狼后又窜出一群狼,狼烟四起导致恶性价格战。在此之际,颇精营销但缺战略思维与管理经验的胡志标,做出了从VCD跃进彩电业的错误战略,加之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一代天骄爱多就此陨落。 取而代之的是新科。DVD超大的容量和超清晰的画面吸引着中国观众,VCD升级至DVD。新科是DVD播放机的典型代表。2001年,整个行业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在美国,新科DVD在沃尔玛、BEST BUY等大型超市已成为抢手产品;在欧洲,新科DVD以高品质、低价位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据35%,稳坐第一。 风云突变一灭行 2002年,意气风发的新科DVD和中国众多的DVD企业们遭遇了行业“滑铁卢”。 是年,在中国DVD的巨大冲击下,国外同行们打出了知识产权牌。先是欧盟海关对我国企业出口DVD实施扣押,迫使我国企业交纳专利费;随后,包括6C、3C、1C的技术开发商纷纷打着专利费大旗,开始逼宫国内企业。 中国DVD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外企缴纳高额的专利费,从2002年到2008年,专利费从最初的每台5美元也涨到了20多美元。在此不断挤压下,每台DVD利润甚至低于30元。与此同时,山寨的兴起更使得新科们雪上加霜。DVD技术门槛一下子平民化,价格战愈演愈烈,曾经2000元一台的DVD机最终定格在300元,而新科需要支付的专利费就达到了20美元,利润空间完全被压榨。 新科DVD在双重打击下迅速走向了衰落,“只做第一”的口号似乎成为了笑谈。当PC普及,衰落的不只是新科,而是整个中国DVD播放机制造业。 一个年需求千万台级的巨大市场并未孕育出一个新行业,更未孕育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安彩玻壳:全球老大一夜亡 转自三联《竞争力》第11期 文 伯倩 中国人都知道长虹、TCL,但很少人知道在电视机核心零部件玻壳上,中国也曾经风光一时。中国玻壳产业在引进技术中诞生,在自主创新中勃兴,却在战略短视中败亡。 师技日美群雄起 彩色显像管电视机(CRT)曾经是1980年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朝阳工业,而玻壳则是其关键部件,成本占到1/4。。没有玻壳技术的突破,自主生产电视机是不可能的。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曾经在苏联的帮助下和自力更生中实现了技术突破。1958年,上海工玻厂生产了第一只黑白玻壳,在成都773厂大量生产;1970年,成都773厂又试制成功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然而,此时中国的玻壳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1978年,国家决定引进日、美先进技术,在陕西咸阳成立彩色显像管厂,生产玻壳和彩色显像管,这就是彩虹集团的前身。彩虹建设成功后,中国于1984年决定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全面引进技术,投资200多亿美元先后建设了七大彩管厂和八大玻壳厂。中国玻壳行业迎来了群雄并起的时代。 李留恩率领的河南安彩玻壳厂后来居上,谱写了中国玻壳行业最响亮的篇章。 不畏强敌气势盛 1986年,李留恩率队从日本NEG引进了彩色玻壳生产线;1990年5月,安彩投资10.4亿元建设的彩色玻壳一期工程点火。但由于日方在精磨工艺环节中设置了障碍,安彩头一年生产出的数十万套产品质量不过关,而熔化原料的炉子又不能停,每天就要“烧掉”80万元。日方专家说中国滚桶不行,安彩就赶快进口日本滚桶;日方专家说中国研磨材料不行,安彩就不惜花外汇从日本进口火山灰。到1991年,产品积压高达1.75亿元,企业到了崩溃的边缘。 安彩人认识到,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永远只能受制于人。李留恩动员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日夜攻关,连续攻克了286项技术难关,并且突破了外方专家眼里的“禁区”——一次压制两个21英寸玻壳。 1991至1993年,安彩完成了258项技术改造。。1994年,安彩以“自我技术总承包”的方式,投资13亿元建成年产25英寸彩玻500万套的二期工程,结束了我国成套引进国外彩玻制造技术的历史。1997年,安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益: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能到5000元,一个小干部工资上万,而当时安阳人的平均收入只有700元。 到2000年,安彩成为一个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7亿元、资产80亿元,年产玻壳3000万套的中国行业老大。因为有了安彩,中国人买电视少掏了1/3的钱。 平板时代浪淘沙 2000年左右,玻壳行业景气处于高峰期,而在此时,电视生产技术的第三次革命已在国际上爆发。在显示技术上,液晶显示技术取得成本上巨大突破,市场的技术选择由CRT向液晶、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技术转移。 在玻壳产业成为中国老大的安彩,本应该是中国电视机产业在平板电视时代跨越发展的主角。但李留恩的战略短视彻底毁掉了安彩。他不是尽快通过技术研发转向玻璃基板,而是选择了通过接收国外厂商的过时生产线转移来做全球玻壳老大。 2002年底,安彩集团从美国康宁公司收购了9条CRT彩管玻壳生产线,李留恩还认为是捡到了大便宜,因为他成为全球第一玻壳厂商。 2004年,平板时代来临,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在国内市场开始以200%速度的增长。此时,因为引进生产线耗费了资金的安彩陷入亏损。 2005年,李留恩被迫决定安彩投入数字高清电视芯片和TFT-LCD玻璃基板项目,但为时晚矣。2008年1月,安彩宣告破产。 小灵通:十年一觉杭州梦 转自三联《竞争力》第11期 文 伯倩 在中国通信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小灵通曾经因扮演了筹码的角色而一时风光。但当3G踏浪而来、移动互联需求大涨时,小灵通又被决然抛弃。 中国现在是手机用户全球第一的移动大国,而在中国走向移动的道路上,有一页历史无法一笔带过:小灵通作为高价手机的替代品,曾经一度成为手持设备的首选。 疾风劲草蔚然生 小灵通(PHS)无线市话技术源自日本,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不再固定在某个位置,可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随时随地接听、拨打本地和国内、国际电话。1996年,时任浙江余杭市邮电局局长的徐福新,去日本考察时偶然发现了PHS技术的可用性,并迅速回国搞出了小灵通。徐福新相信,在最后1公里的范围内,有线通信要让位于无线通信,有线与无线相融合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 当时,徐福新曾密切接触过多家国际通信巨头,力图合作开发,但华为、爱立信等认为小灵通技术落后,拒绝合作。此时,吴鹰买断该技术并强势推广,由此迎来了自己和小灵通相依相守的辉煌时期。 1998年1月,在一片质疑的眼光中,杭州第一个开通了小灵通业务。当时手机还被视为有钱人使用的奢侈品,普及最多的是寻呼机。由于小灵通资费很低,使用方便,小灵通一出世就受到了当时购买力不强的中国人欢迎。然而,在中国电信[4.28 2.39%]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小灵通一直面临极大的政策风险,信息产业部屡次发文禁止小灵通建设。同时,在学术界也出现了“小灵通采用的是落后的技术”的论断,使小灵通受到业界有关人士的严厉批评。 幸运的是,1999年,政府将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拆分出来,成立了中国移动[78.80 1.29%],从而使重新组建的中国电信失去了经营移动业务的资格,迫使固定电话业务饱和的中国电信将业务增长的希望投向小灵通:小灵通成为一个变相经营移动业务的突破口。小灵通对固网运营商收入的贡献大约是60%。上了小灵通的地方能保证两位数的增长,没有上的地方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小灵通使固定网面临衰通的设备焕发了“第二青春”,成为传统电信业的一场革命。 吴鹰抓住了这个机遇,重新定义了小灵通概念,并以此说服了中国信产部的官员,让他们相信小灵通是固定通信业务的延伸和补充,使得当局对小灵通的态度从禁止变成默认于中小城市范围,不禁止,不鼓励。2000年6月,信息产业部为小灵通开了绿灯,这个绿灯后来因为网通的加入变得更宽松。 2000年3月3日,吴鹰的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登陆当天,股价一度高冲到73美元,涨幅达278%,公司市值瞬间膨胀为70多亿美元,被纳市戴上了2000年第一季度10佳公司的桂冠。当年,只有1100名员工的UT斯达康,实现了1.05亿美元销售额。而后,小灵通在全国大规模建网,实现了从余杭到全国的迅速覆盖;小灵通的普及程度相当高,“除了老人和小孩,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手一部。” 2003年,小灵通进军2002年以前被禁入的北京,进入其生命中的全盛时期。2006年10月,国内小灵通用户达到历史最高,达到9341万户,全球用户突破1亿。同期全国手机用户4.49亿,相当于每6部手机中,就有1部小灵通。借助小灵通的成功,2005年前后,UT斯达康达到事业顶峰,曾连续17个季度打破华尔街盈利增长预期。 3G就是打不通 从一开始,小灵通就被视为鸡肋技术:功能少、信号覆盖差、无法漫游、无法升级,更重要的是,不适合提供大规模公众服务。在特殊的时期,小灵通充当了盛行一时的过渡技术。 然而,2006年后,当移动资费开始下调,3G影踪凸现的时候,小灵通也开始显露颓势。2006年12月,小灵通用户从最高峰降至9112万;从2007年1月起,运营商开始实施手机单向收费,小灵通赖以生存的价格空间被打破,到2007年12月小灵通用户再度降至8454万户。用户数开始逐年下滑,截至2008年底,小灵通用户数降至6893.1万户,跌破7000万户大关。 其实早在2003年小灵通的全盛期,吴鹰已经意识到小灵通的增长潜力有限,于是私底下转战WCDMA和IPTV的同时,也努力维持小灵通的形象,称“即使3G牌照发下來,也不会影响小灵通的发展,它最后扮演的角色是取代最后一公里铜线。”然而,由于发展小灵通的时候得罪中国移动和联通太深,UT斯达康的3G努力一直未见成效。2007年6月,股东们忍无可忍,一代“小灵通之父”最终离开了UT斯达康,离开了小灵通。 结果证明,吴鹰的保证没有实现。3G与“小灵通”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技术,具有更高频谱效率、更大容量、更好质量和更丰富业务的3G肯定会替代小灵通,用户也已经脱离了只要求低价格的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转而要求更多更丰富的无线数据服务。 最终,小灵通这个过时的便宜技术还是未能接通3G。一方面,小灵通的运营商电信最终如愿拿到了移动牌照,进入全业务时代,对小灵通的放弃已是必然;另一方面,在3G发展一段时间之后,频段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因素促使2009年2月将小灵通频段划给TD,并限期小灵通2011年底退市。此时,小灵通十年梦醒。
更多阅读
因烧裆而引发的、、、 烧裆是怎么引起的
武装连轶事:《因烧裆而引发的、、、》导语:前几天,卫生丸子发了一篇“松裤带"的段子,立即引起了那些老骨头的强烈反响。尤其是我们人见人爱的吴大帅更是安奈不住那上下的激动,奋不顾身、一马当先地把自己几十年前在部队的一帮人“烧裆”
缺失诚信 已成习惯----企业失败常见的10大原因(3)
【刘冰原创】有个姓李的企业家租了5个店面,每个店面都有上千平米,打出了“百信”鞋叶的旗号,以贫民化,低成本,低价格的口号搞起了鞋业超市,并且树立品牌诉求:中国第一家诚信鞋业连锁企业。全新的经营模式,超低的商品价格令很多顾客趋
顾欢颜北冥陌第十章 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第十章 中国人在21世纪的机遇和责任(下)
(接上期文章) 6. 进行中的第三次社会政治结构大转型 (3)深入认识第二次浪潮的临终膨胀期 第二次浪潮的临终膨胀期是从冷战结束开始的。冷战时期东方阵营处于第一次浪潮的临终膨胀期;西方阵营处于第二次浪潮的发展成熟
裂变营销案例 保健品营销裂变的十大趋势(3)
7、 膳食营养补充剂放量:亚健康的需求将促进产品的多样化,集群化出现的膳食营养补充剂,不会像单品保健产品那样依据批文而广泛宣传,还将依靠渠道力量影响目标消费人群,以建设家庭和个人会员,提供综合保健、膳食营养的增值服务。有批文和
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 蒋锡培参加省工业大企业(集团)座谈会并提出建议
近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规模骨干工业企业的意见》,这是我省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省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 2月25日,无锡市经信委组织相关人员在江阴召开“省工业大企业(集团)座谈会”。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徐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