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更加理性



文|《小康·财智》记者 罗天昊 黄君发

12月26日下午,日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子豪宣布,全资收购智利铁矿的所有法律手续已在今年10月完成,储量达50亿吨的3个矿区的采矿权已在掌握之中。获得上述3个矿区的控股权耗资130亿元,主要包括履行合同款和向智利政府缴纳的税收等。该笔收购款将分期支付,部分资金由香港公司股东成员提供。

而几乎同时,民营企业吉利,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引起全球汽车界轰动。再加上之前腾中并购悍马,中石油和五矿的海外并购,自金融危机以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了海外并购之路。

全球性危机,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主流市场和主流行业,提供了百年难遇的机会,将促使中国企业快速全球化的进程,为未来中国企业崛起创造机会。

不过,虽然同是并购,因为企业性质与所在行业的差别,并购的模式却并不相同。这表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摆脱了过去的浮躁心态,更加趋于理性。

金融行业以参股为主

本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就是金融行业。

美国75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中的2500亿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股份,包括大摩、花旗银行、富国等在内的美国9大银行已经同意参与该计划。

欧洲1.3万亿欧元的救市计划中,很大一部分也直接用于购买银行股份。在法国的3600亿欧元救市计划中,将有 400亿欧元的资本注入金融机构。法国经济部长拉加尔德(Christine Lagarde)宣布,将于年内向包括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六家主要银行注资105亿欧元,以帮助这些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从而为法国经济提供信贷支持。英国政府直接动用370亿英镑购买了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三家银行的股权。而荷兰成立了一只规模达200亿欧元(合268亿美元)的基金,用于向银行和保险公司注资。向全球第20大银行ING银行注资100亿欧元(约134亿美元),挽回公众对市场的信心。 

 海外并购:更加理性
虽然本次金融危机对欧美主流金融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欧美金融机构整体覆灭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许多欧美金融机构拥有百年历史,历经多次金融危机考验,出于稳定全球经济考虑,各国政府及中央银行的救市策略,也降低了其未来危险。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依然是全球经济重心,金融业更是其经济结构中的核心。这些西方金融巨头,以往控制着全球经济命脉,决定着全球资源的流向。

欧美主流金融企业股权结构多为股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这意味着,较小持股比例与投资成本,就可能对其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曾注资花旗集团75亿美元,以4.9%的股权比例即成为花旗集团最大单一股东。 而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时候,其资本的短缺,不仅使控制这些国际巨头的政治风险降低,更使其收购成本大为降低。

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债权国,外汇储备更是近2万亿,为世界第一。知名学者、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中国也可以成立类似欧洲的“主权基金”,参股海外银行,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亦可以企业形式进行参股。中国金融体系在过去几年改革,使本土金融机构已具一定参股条件。按照市值计算,中国六大商业银行中的工商银行[3.96 -0.25%]、中国银行[3.23 0.00%]和建设银行[4.51 -0.22%]已进入世界六大银行之列。高市值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构成了中资金融机构与全球顶尖金融机构换股的基础。

早在前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即投资30亿美元参股巴克莱银行,支持收购荷兰银行的行动;国开行在巴克莱银行持股比例约为3%,并向巴克莱银行派出董事。如果巴克莱银行收购荷兰银行成功,国开行将再增资80亿美元进一步认购巴克莱银行股份至8%,从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项兵建议中国的六大银行实现在全球金融领域(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PE等)的全面突破。美国九大银行,如花旗、摩根斯丹利、高盛,欧洲主流国家的重要银行,如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均可大胆参股。同时,在保险业,可考虑参股AIG、安联;在私人股权投资领域,黑石与凯雷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项兵同时提醒,由于在战略视野、管理能力、风险控制力、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经验不足,中国金融企业匮乏“以我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发达国家已经具有成熟规范的治理结构,强行主导管理可能导致“点金成石”的双输局面。中国银行企业应该是参股,不是控股或整体收购。

主流行业以控股为主

目前,中国在全球主流行业和主流市场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尚且未能诞生伟大的商业机构。而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的绝好机会。

作为后发的新兴市场,无论中国还是印度,其后起之秀均具备超越民族,放眼全球的特点。都是走的“以全球应对全球”之路。米塔尔在十几年内崛起为世界性钢铁巨头,印度苏司兰(Suzlon)公司将全球第七大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德国瑞能收入囊中后,即跃升为全球第四大风能企业;在中国,联想集团[4.80 1.70%]在2005年并购IBM以后,利用IBM的制造和渠道资源,一举成为全球第三PC制造商。在新能源产业中,新起的无锡尚德不仅整合了全球性的资本,更整合了全球资源和市场,其所需的硅等上游资源,50%以上来自美国、巴西等国。其40%的产品销往德国,西班牙为25%,美国10%,海外市场占75%以上,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目前,中国的优势是市场广阔,劣势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既缺少核心技术,在主流行业也缺少全球知名的品牌,而通过控股式并购,可以整合这两个方面的资源。

在主流行业,中国企业的并购最典型的体现在汽车行业,腾中和吉利先后介入世界汽车巨头的并购案,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影响深远。

在汽车行业,中国仍然缺少自己的品牌,目前流行的都是合资,而民营企业尚很弱小。2004年,上汽集团以117.2亿美元年销售额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只不过是在国际巨头中忝居末位。民营企业由于准入制度,以及资金实力,虽然未来前景广阔,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吉利、奇瑞还是后起的比亚迪,在规模上尚比较小,不足以与全球性巨头抗衡。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今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仍然没有掌握到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被证明并非通途。在国际巨头设置了深厚壁垒时候,同时,中国的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往往投入巨大,结果出来的东西虽然比自己强了不少,却仍然落后于世界很多年。

知名战略专家秦合舫认为,在全球汽车市场整体萎缩,各大汽车巨头普遍遭遇危机的时候,通过控股则可以迅速完成跨越式发展。

腾中并购悍马,要嫁接悍马的高端产品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获得悍马的品牌。

而吉利并购沃尔沃,李书福称,吉利的侧重点在于利用其技术。这种模式,与联想并购IBM,TCL并购阿尔卡特,明基并购西门子的目的,比较类似。

这种整合全球资源,以全球应对全球的策略,方是未来中国进入主流市场的必然之路。不仅仅是在汽车行业,在其他很多主流行业都是如此。

资源、基础产业中的“政治倾向”

在石油、矿产等资源性基础产业领域,由于涉及到国家战略物资,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并购并非完全的商业行为,而是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性、资源性产业的海外并购,离不开“讲政治”。

五矿的海外并购过程十分曲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政治原因,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控制了他们的资源,从而危害到其国家安全,故会重重阻挠,令中国企业难以如愿。牺牲在国企身份暗含的“政治”含义中的并购案例也不乏少数,澳洲矿业大腕力拓宣布取消与中国铝业[9.80 0.31%]原定195亿美元的结盟计划;美国亦曾于2005年阻止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优尼科。

由于基础产业和能源、原材料产业存在地域性,容易受到国家战略的与政治亲疏的影响,中国反可以利用其在后发国家的巨大影响力,获得此等产业的控制权。

在亚非拉,中国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事实上被普遍接受的拯救者和“盟主”。金融危机期间,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访华,越南总理阮晋勇和国家主席两次访华,委内瑞拉总统第五次访华,均为呼吁中国救援。

鉴于中国三峡工程的成功,在东南亚一些水力充足的国家,纷纷邀请中国在当地建立水电站。在柬埔寨,大陆的企业在西哈努克港建设了一个25万千瓦的大型煤炭发电厂,投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中电投在缅甸投资了一个1650万千瓦的水电项目。中国路桥投资了吉尔吉斯中基油公路、巴基斯坦公路。

在非洲,中国的企业并购与投资主要以石油为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其比重约占80%,中国成为新兴国家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最大投资国。非洲对基础设施的急迫需求与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相吻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费文·福斯特将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与南部非洲的这种互补性需求称之为一种“双赢局面”。

非洲具有中国所需要的巨大资源,而反过来,中国为非洲提供了推动其经济转向所需要的财政和技术资源。在整个后殖民时代,西方大国还一直保持在非洲的影响,但这给非洲带来的只有经济上的满目疮痍。中国给非洲带来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衡和经济变革的机会。比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现在有了更多的余力寻找道路,摆脱完全依赖石油的状况。对石油的依赖的确带来了GDP的增长,但由于它成为经济中的统治性因素,抑制了未来的发展。

而刚刚完成的日新发展对于智利铁矿的收购,只是中国企业并购拉美资源产业的一个插曲。此前不久,武钢与委内瑞拉矿业公司达成铁矿石长协价协议,并出资4亿美元投资巴西EBX集团下属MMX公司。在石油方面,委内瑞拉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国,目前每日向中国出口的原油(76.35,0.27,0.35%)为16万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华期间,更表示要把一半以上的石油运到中国。

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在成功收购OZ Minerals资产之后表示,中国的能源巨头可能已找到一条获取资源的捷径,即在那些对中国拥有当地自然资源并无太多争议的地区采取行动,在非洲、南美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并购成功几率将更高,因这些地区要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更为友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6719.html

更多阅读

海外并购胜经:中海油VS三一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交易的成功,使人自然联系当年其并购优尼科的折戟沉沙;而三一重工2012年两次跨国并购中的不同结果,同样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两家企业都制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它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后来者一定具

陈明键:海外并购并非一定要“整合”

   当全球跨国并购交易尚未恢复到2007年历史最高水平的时候,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纪录,交易数量207宗,金额达429亿美元。进入2012年,并购势头更加猛烈。仅今年1月份,国内披露的大型并购就有三一重工24亿欧元收

自主汽车品牌海外并购:是机会亦有隐忧

但凡有哪家海外车企身陷困境,就会有传言称中国车企有意并购,这已经成为汽车业司空见惯的事情。如今,正值欧美车企都寻求自保之时,中国车企“海外抄底”的消息更是四处散播。 从零部件龙头 潍柴动力[75.62 0.72%]有意收购通用汽车位于

熊维平:中铝在海外并购中感受到贸易保护主义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4月9-11日在海南举行,凤凰网财经全程进行报道。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在论坛上表示,在中铝从事海外并购过程中,我们也一定程度上感觉到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存在。以下为熊维平发言实录: 宋马丁(Martin So

实录:曹德旺称不看好中国车企海外并购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此次会议。福耀玻璃(14.35,-0.38,-2.58%)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与新浪财经独家对话

声明:《海外并购:更加理性》为网友做个明媚的女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