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心论“由我及人”的心态尽管有时具有积极意义,但和目前正在慢慢成为主流的求同存异的“人人及我”的理念相比,却已经明显的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文/龙真
近日,日本公布了2009年度国内最受欢迎手机TOP10,这前十名被日本本土公司包揽,无一外流,让在世界范围内风头正盛的苹果、黑莓、诺基亚、三星和HTC等都着实没有面子。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除了索尼爱立信这个有着日本和欧洲双重血统的混血儿外,日本手机厂商中只剩下夏普一家在中国拼死硬撑。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似乎并不只存在于手机领域,目前在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甚至洗衣机、空调等方面也都比比皆是。纵观全球,在新兴市场日系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何这些雄霸欧美市场多年的日系消费电子巨头们,在新兴市场却落得如此狼狈?
日系消费电子巨头们的中国噩梦是从手机开始的。而作为时尚领头行业,手机品牌的缺失是日系巨头们衰落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手机产品是品牌沟通客户的最好桥梁,更换频繁、换代成本低,很容易扩大品牌影响力。调查显示,三星数码相机的用户多是女性,而且这些女性大多是三星手机的客户。这是因为消费者通过三星手机这个窗口认识三星品牌,当他们购买电视、相机等自己不熟悉的产品时肯定会偏向已有认知度的品牌。偏偏日本厂家在这块最重要的市场集体缺位,波及整个品牌的竞争力。看似日本厂商只是退出一小块手机市场,其实背后丢失了一大片市场。
日系巨头们在新兴市场遇冷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其难以转身的国际化。日本产品也曾经历过水平极低、便宜没好货的时代。后来日本产品迅速地实现了高品质,在日本市场才得以驱逐了欧美产品,而代价却是被欧美厂商拖进了高品质和强大技术上的竞争。一方面,日本市场作为日本厂商的大本营一定要以该市场为核心,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以防止国际巨头们的“连窝端”,同时也要兼顾欧美顾客的消费习惯,产品需求日益复杂,但一个大的原则就是适用于发达国家市场;另一方面,日本厂商和欧美厂商在技术和品质上的竞争使日本品牌获得了世界声誉,在竞争对手盘踞的欧美市场上成为主流,这需要它不遗余力地投入巨额资金和精力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研发水平,保持技术和品质上的全面领先地位。但这对于其进行新兴市场的拓展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新兴市场,屡见不鲜的却是性能、价格皆低的产品打赢高性能、高价格产品的情况,也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技术过剩及质量过剩,在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中超越了客户需求则是核心问题所在,而日系企业在同欧美巨头竞争中形成的竞争优势却成为了在新兴市场的通病。日系企业也并不是没有反思,相反却陷入了另一个漩涡——开发简化了功能的低价产品。但是原有的精密设计规则、品质保证工艺以及高性能化平台,在开发简化了功能的产品时,更进一步变为了瓶颈。而这反映出日系企业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理念上,日本企业也强调用户需求,因此日本企业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日本的这种对用户需求的强调却有着异化的味道。日本厂商倾向于先积累技术和制造能力,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判断市场,市场更像是一个日系厂商优势的见证者。这种日本中心论“由我及人”的心态尽管有时具有积极意义,但和现在正在慢慢成为主流的求同存异的“人人及我”的理念相比,却已经明显的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综上所述,在新兴市场日本企业从零(Zero Base)开始重新考虑面向这一市场的产品所应有的品质、技术和价格似乎更加现实,只有符合各自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者才有购买动力。这可能是个巨大的工程,但对于日系企业和有同样问题的欧美品牌来说,似乎并没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