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就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纷纷出台各类救市措施的时候,另一派经济学家却秉持着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认为衰退可以帮助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大公司,为创业者们再一次创造机遇。但毕竟,如今的经济环境、企业的创新机制已与熊彼特所处的20世纪前半叶大不相同。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所需资金来源的缺乏,对技术创新究竟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呢?
在《斯隆管理评论》2009年春季刊所刊登的《退出策略的缺失》(A Dearth of Exit Strategies)一文中,墨尔本大学商学院教授乔舒亚.甘斯(Joshua Gans)指出,金融危机意味着资本从有风险的地方流走,这直接影响到了持有新技术的创业者的外部创业条件,进而会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因为如果在危机时期,由于太过关注金融资本的安全而忽视对知识资本流动性的保护,那么当衰退减弱之后,企业和风险投资人们就会发现,由于缺乏充足的知识资本储备,创新引擎将迟迟无法重新启动。
通常情况下,新技术的商业化有两种可选路径:独立地在市场中参与竞争,或者通过给予许可或收购的方式与大公司合作。
这两种路径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要求创业公司必须为产品推向市场准备好所需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能力。因此,在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等一些行业中,由于在管理和专有化市场能力的培养上的早期投入巨大,更多的创业公司会选择与大公司合作,以降低竞争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对于大公司来说,这样的合作也能为他们削减最具风险性的研发活动,采纳来自公司外部的更为可行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正如简单的国际贸易使企业能够将生产活动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以提高生产效率一样,技术开发的合作能够使创新活动被更好地分配到那些最适合它商业化的组织之中。
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风险投资家们还是大公司,都纷纷选择了远离技术创业领域,以规避任何可能的风险。在美国,2008年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比2007年下降了28%。而由风险投资支持的首次上市公司(IPO)几近消失——从2007年的86家下降到2008年的6家。与此同时,2008年第四季度的兼并活动也仅为37宗,而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均超过了70宗。小型的创业公司不得不面临着一种赤手空拳参与市场竞争的艰难处境。
由此所带来的对于一些重要技术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会导致大公司们在衰退减弱之后,由于缺乏关键的知识资本储备而丧失再次成长的动力。
但同时,甘斯并不赞同政府对创业公司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因为对于政府而言,从诸多新技术中甄选出优胜者并不是他们的专长。一个更为可行的建议或许是建立小型企业创新研究津贴计划,为创业公司提供更多从市场中获得早期资金支持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拯救知识资本流动性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目前大行其道的对金融资本流动性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