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案例思考 阿凡达式营销悖论



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

青年导演陆川看了《阿凡达》之后感叹:这部电影足以让中国电影人汗颜!其实,《阿凡达》的成功,不仅在电影本身,也在于对中国企业界及营销界的启示。

文/蒋军

“从此,电影的历史要以《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来形容了。”大师级导演索德博格如是说。“分水岭、里程碑、革命、升级、大胆尝试、商业巨制、奥斯卡奖项……”大众媒体上都是这样的褒奖字眼。

截至2010年1月25日,《阿凡达》全球票房突破18.43亿美元,打破了同为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18.4亿美元——保持了12年票房的记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阿凡达》的营销做得好?还是因为《阿凡达》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抑或是创造了消费需求,引起口碑连锁反应?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阿凡达式”营销悖论。

何为悖论?即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而实际上可能都正确的观点。

“满足需求”还是“创造需求”

随身听的发明,能说是发现消费需求并满足了需求吗?显然不是,“随身听”实际上是索尼公司创造了需求,引领了需求。

《阿凡达》也是如此。如果卡梅隆在推出影片之前进行消费者调研,问题设为两种,第一种:你们喜欢怎样的电影?第二种:拿样片播放一下,问“这个好吗”?消费者大多对第一种问题无法准确界定,因为太开放了;而对第二种问题,道理上行得通,但效果也一定不够好。

正如零点老板袁岳所说:艺术、高科技类产品的概念是很难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因为之前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想要什么。但看到做出的概念性产品时,他们通常能告诉你“我不喜欢这个东西”、“它要是什么什么就好了”……

可以借《阿凡达》来分析一下配合“创造需求”的营销工作。

第一方面:产品制胜

好产品不是宣传出来的,靠狂轰滥炸不会打造出知名品牌。十多年前,营销学老师和各种营销书籍都开始惊呼:品牌时代来临!但十几年后,虽然定位理论“喧嚣尘上”,但仍有那么点“矫枉过正”的味道,市场可以非常真切地感觉到:产品制胜的时代还远远没有过去!

好产品是基础,谁都知道,但不是谁都能做到。现在不少人都想“快速致富”,炮制出来很多概念,但失败的居多。大多是因为产品质量没有跟上去。

当然,产品能为品牌和营销加分,并不是说其他可以不做了。

实际上,很多企业在推广新品时,往往在营销上剑走偏锋,谈到营销,往往变成了广告、促销、渠道、价格,而忽视了最基础的产品、产品组合等。

 市场营销学案例思考 阿凡达式营销悖论
产品在开发时要不要考虑消费者?要不要研究市场竞争情况?要不要制订渠道价格体系?要不要开展品牌宣传、产品促销?当然要,但首要的是:你要让消费者喜欢上它。

在快消品行业中,特别是饮料行业,新品的开发、上市每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新品上市借用原有品牌进行“背书”是一种策略,娃哈哈用类似副品牌的策略,如Hello C、营养快线等;农夫山泉的水溶C100,没有与农夫山泉品牌进行任何关联,基本以产品力和营销力上进行突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宝洁公司能在全球取得如此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创新。没有消费者喜欢几年、几十年使用毫无变化的产品。在产品的传播上,关键点总是围绕产品核心在做宣传,而不仅仅是品牌宣传。如洗发水的三大品牌,每年都会有产品创新。洗衣粉系列中,汰渍、碧浪等也不断进行创新,如推出机洗洗衣粉、衣领净等。国际巨鳄的行为充分说明,不断更新产品对消费者有巨大引导力。

被誉为“没有生命周期”的可口可乐,每年也在进行产品创新,只不过是通过包装的更换、宣传角度的调整来进行而已。2009年推出“极度”无糖的百事可乐,也是以产品创新为主要出发点的。

再来看《阿凡达》。

好产品可以维系并稳定消费者,引起回头购买,《阿凡达》给了我们最直观的体验。既然《阿凡达》这样典型的“一次性产品”也能吸引重复消费,看了3D,还要看IMAX 3D,甚至还要连续看。那么,其他消费品达成连续购买还难吗?

领先的产品和技术远好于过度的传播和营销。

第二方面:口碑效应

好的产品是口碑营销的基础,只有产品过硬,才有引起口牌传播的可能性。《阿凡达》产品做到了极致,所以为自己赢得了难以想象的口碑效果。

不敢说《阿凡达》上映前在欧美市场没有进行“深刻”的营销工作,但在国内,除了一些院线的店内外宣传和贴片广告外,很少在媒体或街头巷尾看到大量的宣传。笔者在看其他电影时看到《阿凡达》的贴片广告,起初也并没有引起强烈的触动,直到去影院看了之后,被彻底“震撼”,便立刻打电话给朋友,建议他们去看。《阿凡达》就是这样,在口口相传之下,日趋火爆,直至冲顶。

口碑传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让人们不停地讨论你;广泛达成和维系好口碑;放大口碑在消费者之间的流传效应。这与产品力共同构成了《阿凡达》成功的关键要素。

结语

当然了,人家底子厚,有足够的资本和基础“厚积薄发”。但回过头来说,就算是有大投资,没有好的构思、创意、技术、流程、团队,又怎么可能有《阿凡达》的爆发呢?

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做事,而不仅仅是炒作。好产品是根本,可惜中国的营销界似乎已经在舍本逐末,忽略了根本。《阿凡达》在国内不做大规模的宣传,居然靠的就是口碑营销,这种我们看来很“落后”的方式。但就是这种已经让国内营销人不屑的方式,让寒冬里每家电影院售票窗口排起了比春运还长的“长龙”。

我们不得不惊呼:产品的魅力如此美丽。

十年磨一剑,这是中国的典故,但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人却将其演绎得出神入化,确实让我等汗颜。

坚持创新,但绝不脱离根本,行动迅速,但决不浮躁虚无。“阿凡达式”营销悖论还会继续在中国市场上演,“创造需求”还是“满足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世界营销界和中国营销界争论的话题。

但至少,在《阿凡达》奇迹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创造需求”将更加能赢得消费者的心,更加能激发市场的潜力和潜能。尽管艰难和风险并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6926.html

更多阅读

景区虚拟游 虚拟旅游,景区阿凡达之旅

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只要轻点鼠标,就可逛逛卢浮宫,爬爬阿尔卑斯山,穿越撒哈拉沙漠……通常不用半小时,就可从故宫游到白宫,这便是当下最热的虚拟旅游。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个名为“超越时空”的虚拟旅游项目,利用3D技术,为那

学习阿凡达应对不可能目标

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电影《阿凡达》中,人类在利益驱动下,派遣了战机去摧毁潘多拉星球上Na’vi族人所生存的家园,Na’vi族人要抵着武装到牙齿的军事入侵者,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的带领下,潘多拉星球所

阿凡达式营销悖论 《阿凡达》式营销样本

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杜剑锋 2007年加州的那场大山火,起火点离詹姆斯·卡梅隆在洛杉矶马里布的家很近。当野火蔓延将至的时候,他的那些明星富豪邻居们,像梅尔·吉布森和布莱妮等,都匆匆弃屋而去。可喜欢潜水和打猎的卡梅隆却搬了个凳

《阿凡达》:事件营销的胜利

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事件营销的主要方式在于造势与借势,在《阿凡达》的案例中表现得非常清晰,而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背后非常扎实、科学、稳健的投入、设计与实施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李志军 虽然还没有到为影片《阿

边界层分离现象 PE 界的阿凡达现象

系列专题:《阿凡达》营销 文 赖柏盛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去年在全球票房取得巨大成功。电影的一个主要卖点是“身份危机”,或者说,拥有两个不同身份的主角在意识和内心中的挣扎和两个身份所代表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在

声明:《市场营销学案例思考 阿凡达式营销悖论》为网友似毒噠浅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