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极端化:群体表现比个体更好或更坏 群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勒邦认为:“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理性缺乏、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1792年,发生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了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1500多人,连十几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 因此,我们说参与执行任务中的执行者,在感情上无论善恶,皆夸张真率、冲动易变、缺少理智,有时会受生物本能影响,有如原始人,易被煽动鼓舞。当情感的磁场在人群中迅疾传染蔓延积累到一定的量时,人非常容易流于暴戾。此时若稍加暗示或鼓动甚而导致混乱,当事人还自以为是高尚、合理之举。这种极端行为的极端化,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正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并使每个执行者达到心理平衡。 二是具有消极作用的负效应;“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谁怕谁?于是管理中有许多的现象,由于众人的参与而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这就是所谓的人多好起哄。 智商下行化:群体平均智商低于优秀者智商 有时候大家很盲从,这个群体没有那么理智,或者在这个群体中优秀的毕竟是少数,智力很高、能够看得很清晰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有时候少数要服从多数,有时候这少数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他也无能为力,只能跟着大家走。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 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他人最重要的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因为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可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但“人多”本身的判断水准往往低于“人少”的智力表现。 在宋朝,有一个将军出征之前,准备了一百个铜钱。他在点兵场上做祈祷:把这一百个铜钱扔出去,如果落下来全是正面朝上,就是上苍保佑打胜仗。结果一百个铜钱落地,全部正面朝上。当时士兵们一看全部朝上,也很迷信,觉得上天保佑他们,一定能打赢这个仗,随即出征。三个月后凯旋,将军重回点兵场,使人拾起铜钱,士兵们看后大骇:铜钱是特制的,百枚铜钱两面皆为正! 胜利源于出兵时一个积极的暗示。有经验的管理者如同将军,要给执行团队正确的暗示,在宣示执行计划的时候要让执行者认同,有一两个人说不行,结果大家的士气真的就没有了,所以执行前要重点防范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