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的制胜之道
□ 万宁 刚刚拿到《未来企业之路》一书时,以为又是一本粗浅的企业合集案例,但是细读下去,渐渐把握到了这本书的准确定位,那就是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对企业以系统的方式进行变革和指导。 《未来企业之路》一书通过对全球1000多位C E O的访谈,归纳了未来企业的五项特质,即渴求变革;全球整合;让创新超出客户想象;真诚,而不仅仅是慷慨;颠覆性的业务创新。 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把它称为“成长的烦恼”,所有经过少年时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你会发觉你在充满各种变数的世界中无从找到最适合你的发展方向。很多企业家都在说,我们既面临全球化的影响,也面对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发展空间,但究竟如何运作,却始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道路,而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中国人需要有一个榜样,把榜样的模式套在自己的身上。书中提到,面对危机全球企业C E O的观点是:企业受到变革的冲击,为跟上变革而步履维艰;客户要求越来越高,但C E O不认为是危机,而是构建差异化的契机;所有的C E O都在调整业务模式,2/3的C E O在实施大规模的商业模式创新;许多C E O在推进全球业务设计;成功的企业能够预见变革需求并管控变革。从以上观点中,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很多C E O也面临这些问题。比如企业都在受到变革的冲击,但为了跟上变革的步伐,是需要做很多努力的。
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对于变革的管理是有很大缺失的,这是我们的短板。怎么去做,在这本书里笔者看到了一些对于中国企业很有借鉴性的内容。它把变革逐渐归纳在四 个 点 上 , 即 真 知 灼 见 , 付 诸 行动;坚实方法,稳固效益;改善技能,优化变革;精确投入,最佳回报。即用结构化的方式去管理企业变革,降低风险,提高透明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中国企业真正有效地实现变革。 笔者原来对利丰[43.80 0.00%]公司不甚了解,看完这本书之后又上网查了很多利丰公司的资料,觉得这个公司真的非常厉害。我们都知道,香港地区在1997年回归祖国之后逐渐失去了一些优势,很多企业都走向了没落,但利丰公司却在那个时候起来了,它采取的策略恰好体现了如何看待全球化,如何看待全球外包的趋向。它关注全球化的设计,使得自己在大的转型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除了利丰公司之外,此书还提供了众多优秀公司的案例,比如宜家、空中客车、思科、美国礼莱,等等。其实,IB M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反思和变革的典型,它成功实现了从以产品为导向转为以服务为导向。这里笔者有一个建议,希望北京大学出版社和IB M能够在案例上加重一些笔墨,因为读的时候总觉得不满足,以至于要在网上翻很多资料才能把一些案例看得更全一些。 这本书在体例设计上也很有意思,每个案例都会进行多向的辐射,经常会要求读者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挑战”“全面的分析工具”,我觉得这是个亮点。全面的分析工具只是有了一个引子,更多的是在背后。笔者以为这本书正是针对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成长的烦恼”提出的解决方案,因此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张瑞敏先生对这本书的推荐语是“只有成为未来的企业,才能赢得企业的未来”,这句话写得非常好,也很符合中国的文化底蕴,同样的一句话得出了两个非常好的概念。 笔者认为,在今天应该更多地去回归价值,在价值上去做很好的反思,懂得如何在现在的环境下去解析面对的环境,最终完成企业的制胜之道。
更多阅读
转:揭开世界家族企业的神秘面纱,安利排名第十
转:揭开世界家族企业的神秘面纱,安利排名第十 摘要:相同的血缘、相近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家族企业拥有着特殊的魅力与凝聚力。无论是古老而神秘的欧洲商业旺族,财大气粗的美国企业家族,还是生机勃勃的中国民企……这些掌握着我们这个社会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文/张 军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有两个经典的小故事:家长在马路边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指着路边停放的汽车说:“这是什么车?这叫奔驰。那个呢,是宝马。”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品牌意识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汽车业竞争变局:后合资时代的博弈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跨国车企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竞争策略。金融危机更使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外方股东在合资公司中的权力和地位被相对削弱。因此,有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历经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2)
新思维 在后工业化时代,新思维的基本点是公平、民主、公开。过度竞争及过度竞争所导致的巨大生存生活压力,使公众迫切渴望竞争的公平,以公平竞争实现所有人的机会均等仍是现阶段公平的重点;重大事务尤其涉及民生的政府经济行为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1)
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后工业化时代的许多新特征,着眼于新需求、新供给、新增长、新配置、新思维、新改革,围绕“低碳经济”、“零能源建筑”、“消费主导”,探索产业升级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