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宝马就是因为宝马不断的创新自己,不复制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崭新。”曾经的童星卢苇说,她就是这样,曾经把自己像一棵树一样连根拔起重新开始,选择回国,选择创新带来的乐趣。 不做电影明星 笛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卢苇的人生像她的名字。 卢苇说,她以前是做电视的,从12岁开始做当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在当地做了一段时间以后,通过比赛进入了湖北省电视台,一直做到20多岁。 如果按照这样的人士轨迹,她现在应该是一个电影明星或者出色的主持人。但卢苇去了美国,1999年正式移居美国,在美国呆到2006年,2006年底回国。 大学毕业以后,卢苇开始找工作,她所在的Sackamento,是加州州政府所在地,政府的工作相对好找。卢苇进入政府做州政府的商务法案分析,分析加州州立的委员提出的法案,然后向州长建议是把它变成法案,还是否决掉。 2006年卢苇又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她说做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自己的智力遭到了浪费。但美国是一个成熟的社会,要想有新的发展机会,很难。所以我想我应该回到中国来,因为这里未知的东西更多,发展的机会更大。 坚持之喜 回来的时候卢苇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因为离开中国很久了,人也都不认识了。于是就开了一个餐馆。 800平米,在建国门。她说,当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因为可以接触到各种人,而且这是最关系到民生的一个行业。 但不久因为那是北广传媒的楼,他们要收回去,卢苇“失业了”。能够进入高尔夫行业,对卢苇来说也是一个意外。她说,当时顺峰高尔夫的老板希望她过来帮他做,当时他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但是,连别人都对你充满信心,你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充满信心呢? 但开始什么都不懂,所以逼着自己去吸收各种营养,让自己很快的成为一个在别人眼里的专家。 创新之悦 卢苇说,她觉得自己不是那种会在一个行业里呆下去的人,每一个工作都会不一样。但从自己内心的感觉讲,不论你做什么,或者以前学什么,但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卢苇在国内学的是新闻,但在美国选的是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他们都属于工商行政管理。但在后来的工作中她融合媒体的经验,融合东方的东西,西方的东西,到现在她发现前边的每一步对后面都是一个铺垫。 创新自己 《经济观察报》: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到中国来呢? 卢苇:因为当时觉得美国的生活太安逸了。闭上眼睛,代入一个公式,你就可以知道,多少年之后,你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因为你身边有活生生的范本。 然后我问自己: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你会觉得你的能力、你的智力都受到了很大的浪费。 《经济观察报》:美国的公务员也一定很难考,因为工作稀缺,你觉得你是凭什么打动主考官的? 卢苇:我是我所在的部门的第一个母语非英语,不是白色人种的职员。能够进到这里,我也觉自己比较幸运。因为在美国,任何部门都有一个配比。比如必须有女性,必须是少数族裔,这两条我都满足了。另外可能和我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关,因为做过媒体,你可以在一大堆资料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出来。我想这是我成功进入那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经济观察报》:开餐馆和做高尔夫,对你来说都是陌生的行业,但是为什么做高尔夫你好像志得意满,做餐馆则不是呢? 卢苇:开餐馆对我来说确实是特别宝贵的经验。因为它让我开始对这个世界心存敬畏心。我是一个过于自负的人,生活太平顺了。就算是1999年去美国,自己像一棵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然后要再慢慢地生根,我都没有失败感。因为那是我自己主动的选择。
![卢苇:创新之悦](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05536720265.jpeg)
人还是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敬畏心的。从那开始,我从云端走到现实的地面上来。我从十几岁就生活在光环下,生活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走。所以,开餐馆的事情让我真正成长起来。 《经济观察报》:你对宝马有什么感受? 卢苇: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要特别感谢我的宝马,宝马325i,是这部车伴我走过每一次人生转变。 因为我住在望京,总部在东四十条,球场在怀柔,所以她也很辛苦。我是进入这家公司买的她,2007年,现在已经三年了,已经行程6万公里。加上本身牌子的可信赖度、安全感,所以我觉得她是一部相当不错的车子。 资料:12岁成为童星主持人。1999年定居美国,其后进入美国大学修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双学位。2003年进入加州政府工作,分管商务法案分析。2006年回国,独自创立餐馆。2006年底进入高尔夫业。现为某高尔夫球场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