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初以来,国内市场的各项经济数据都出现了普遍的下滑,但在春节以后,全国各地的IT卖场却大范围地出现了电脑液晶显示器卖断货的现象,经销商们普遍处于一种无货可卖的尴尬境地。各品牌液晶显示器的价格在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50元到100元的上扬。目前,液晶显示器的“短缺经济”还在继续,“不怕多进货只怕没货进”成为了经销商们的普遍共识,这种状况似乎和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性消费需求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致这种商品供不应求的原因就被称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当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进行传递时,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发生扭曲,并逐级放大,从而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是一根甩起的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我们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牛鞭的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牛鞭的根部,一旦根部发生抖动,震幅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在此次的经济低迷期中,由于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出现了市场需求萎缩、行业整体预期下滑的信号,而此种信号又会随着向上游企业传导的过程而过度放大,最终使得真实的市场需求在到达供应链顶端生产商时已经被成倍地压缩。正如《麦肯锡季刊》在今年春季号《构建不确定时期的灵活供应链》一文中所指出的,“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合作伙伴预计需求会下降时,供应链会出现与下游实际消费情况脱节的现象”,这正是当下液晶显示器市场供需状况的真实写照。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逐步将自己的负面影响传递给了实体经济,这导致了相当数量的IT厂商都遭遇到了出口订单取消的情况,而液晶面板厂商也位列其中。大量无法外销的液晶面板被迫流入国内市场,同时来自国内的订单数量也在下降,这导致了第四季度国内显示器价格大跌。面对内、外部的双重困境,面板厂商们纷纷降低库存、缩减产量,甚至遣散了部分工人。
但随着节后消费、开学潮以及五一节假日等消费旺盛期的临近,国内市场对于IT产品的需求又逐渐显现,这使得包括渠道商在内的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都措手不及。按照一些经销商的说法,虽然上游面板厂已经开始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但这场从年后开始的显示器荒,至少也要到年中才会得到缓解。
不过,牛鞭效应在那时可能又会发挥作用。当供应商们在现有存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必然会大幅度提高产品进货量。这一改变固然是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但同样也会出现为了避免再次断货而增加库存的行为。这种受到双重提升作用的订单在经过各级供应链的传导后,市场的真实需求又会被变异放大。上游生产商如果在这时不能够正确地分析市场需求,就又可能做出错误的生产决策,只不过这一次就不是低估,而是高估了市场需求。
就液晶面板厂而言,与现在所生产的产品对应的应该是3个月到6个月后的市场需求,而非当下。但随着节后消费、开学潮和五一消费的完结,企业应该对年中后的IT市场需求做出较为谨慎的预测。
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需求频繁波动。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将以正反两面交替的形式不断出现。企业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时,无论是做出增产还是减产的决策,都不能一味地依据下游企业的动向,而是要顺着供应链向下,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和分析终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动向,并随时做好调整自身战略的准备。同时,还要将国内外经济形式、政策导向、行业成长空间和业内结构性变化等多方因素纳入综合考虑的范畴,才能避免被牛鞭效应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