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福建商界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一些颇有作为的企业领导者,接二连三成立慈善基金。在福耀玻璃[11.60 0.00%]董事长曹德旺及新华都[21.89 -0.14%]集团董事长陈发树之后,安踏体育[16.20 0.62%]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亦有意动用部分资产用于成立慈善基金。此前还有福建籍商人黄如伦、许荣茂等都曾慷慨献助慈善。
安踏体育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及其家族成员以每股10港元的价格配售了8000万股安踏股份,共套现8亿港元。这其中的部分资产,将被丁世忠家族用于成立慈善基金。
中国企业家群体与慈善事业结缘,早已不是新闻。不过,集中于某一地域的知名企业家短时间纷纷做出类似的选择,以大手笔的方式宣布投入慈善事业,无疑还是能够吸引足够的眼球。来自福建的这三位旗下公司或在内地A股或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家,其不约而同的选择,也为新闽商的商帮基因里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有人很好奇,曹德旺们纷纷争做慈善富豪,与历史上作为一个商帮的闽商群体的基因是否有联系?清末民初时,民间有一句口头禅:“官大看北京,钱多数福建。”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福建商人所拥有财富的可观数量。在当下的中国企业界,与浙商及晋商等地位“显赫”的商帮相比,作为一个整体,闽商虽然低调,但颇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宽厚的人文情怀。这从2007年发布的《闽商宣言》中可见一斑——“天涯黄金屋,故土篱笆墙,两不相弃,万里同春。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梓桑”,“好雨知时,润物无声。乡情如醪,和谐长安”,“始发在海西,船号是炎黄”,入情入理,见诚见义,浸润儒商风范。
闽商慈善源远流长,最著名的是为办教育启迪民智不遗余力的陈嘉庚先生。曹德旺、陈发树及丁世忠事业均起步于福建,他们的价值观难免或多或少受到前辈示范的熏陶。曹德旺建立慈善基金起步最早,事实上他近年来一直就拥有企业家和慈善家的双重头衔。我们很难说, 曹德旺在慈善事业投入的热情与精力,又对其他福建籍企业家没有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跳出地域的概念,而从更广义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与企业慈善的角度观察,便可以发现,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无论是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还是做慈善事业的形式,都与此前的一些传统做法大不相同。很多人开始追求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与其说这是企业家慈善意识的觉醒,不如说是企业慈善事业的渐渐成熟。
放在学术的视角下审视企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会牵扯到过往人们对财富伦理的争论。财富的伦理,抑或商人乃至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无论是学界或企业界,也无论中外,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对商人乐善好施、兑现社会责任给予了极大的赞美。也有人认为,所谓的社会公共责任,对于商人或者企业来说,实在是被夸大的使命。
然而,近年来,包括企业界在内,人们对于企业及企业家与慈善事业的结缘,在认识层面渐渐形成了主流的认识。企业家开始相信,企业从事善事,并不仅仅是付出,也有收获。企业的善举往往亦是免费的形象广告,为企业整体品牌的建设增添“软实力”。慈善行为本身,可以产生一种激励机制,如同西哲康德所称的“行为的伦理会带来财富”。在制度逐渐完善之后,税收政策也支持企业行善,特别是在社会舆论的鼓励之下,企业行善的动力大增。
很多人相信,2008年是中国的慈善元年。一场极富悲剧色彩的大地震,为中国企业家在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参与慈善事业,带来了契机。从哲学基础来看,慈善事业注定是民间的事业,是一种具有矫正功能的事业。也正因此,企业家在慈善事业当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当令人关注。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整体形象,难言十分阳光。这跟过去若干年里企业家在财富获取上的灰色手段不无关系,“无商不奸”的印象还停留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也跟部分企业家对于财富的挥霍直接相关。诸如富豪热衷于奢侈品,或一掷千金参与赌博,或买悍马摆威风之类的新闻,不时有所耳闻。企业家如果在慈善事业中有更多的作为,则对于改善这个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形象,大有裨益。
历史地看,中国企业家开始逐渐摆脱对慈善事业的狭窄理解,从简单的捐款捐物转向更复杂形式的慈善行为,其意义不容小视。包括曹德旺等三名福建籍企业家在内,不少企业家选择以成立慈善基金的形式,以更大手笔的魄力行善,便是最清晰的信号,折射出中国企业家在慈善观念上的日臻成熟。
尽管不少企业家在成立慈善基金过程中,在技术面还可能引来质疑,尽管中国企业设立慈善基金,还没有很完善的制度加以配套,尽管有些企业家设立的“基金会”,还可能名不副实,但总体来说,不少企业家已经将人性中的两股巨大的力量结合起来,即是将自利与关爱他人结合起来。从事慈善的企业家在为自己谋利的过程中,也尝试着通过慈善事业去关爱他人,并开始享受这种关爱过程带来的“大我”人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