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与西方截然不同,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只是国家大供销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而1984年后的一段时期内,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领导者能否走出制度中的“陷阱”。企业领导者必须正确地解读环境,取得政府官员的理解和支持,在新旧制度中调和,才能走出丛林。这实际上挑战了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发展必须以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法制为前提。 开放的环境与后发展国家的地位决定了中国企业在从自身的实践出发,积极探索和总结以实现成长的同时,必将有意无意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研究者曾访问了35位中国企业领导者。结果表明,受访的企业领导者秉承的管理理念主要有七个方面:以诚为本、追求卓越、社会责任感、和为贵、中庸之道、专业化、规范管理等。 当探究这些理念的来源时我们发现,“和为贵”、“中庸之道”和“社会责任感”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思想和企业家的经历,而“追求卓越”、“规范管理”和“专业化”主要来自国外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以诚为本”则是中西交汇的产物。受访人还指出,中国传统思想在战略层次上影响他们的思维,西方管理理论则在技术层面上影响他们的管理实践。他们认为,西方管理理论注重操作和定量,对管理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很有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则对他们管理员工或下属具有更大的帮助,这也许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学习国学在管理者中间蔚然成风了。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变化,而且是迅速变化。这些变化既来自于环境的变化,也来自于企业家和员工个人主动学习与创新而带来的变化。在企业内部,领导者通过组织建设影响了下属和员工,而员工的特点和态度等也可能影响上级甚至领导者发生变化。 因此,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和企业处于动态的共同进化与发展之中。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恰当地与企业的外部环境中的各方力量进行互动,尤其耐心地适应政府机构的要求,以出色的业绩回馈地方政府,影响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甚至通过参与规划的制定逐渐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这使得许多领导者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本文摘自《中国企业的多元解读》) 《中国企业的多元解读》 作者:张志学 张建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