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遗忘》,作者 Gary Wolf,选自Wired
学习一门外语很辛苦,要读,要写,要背,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最打击人的莫过于被一个似曾相识的词卡住,而你记得,明明上星期还查过、背过这个词!
相信每个人都被这么折磨过,而且不独咱们中国人——包括本篇的主人公——波兰人Piotr Wozniak还是个大学生时候,也很恼火为什么每天都有一堆看着面熟的“生”字来烦他。
你会怎么办呢?当年,为了对付GRE,我曾经一口气在两个星期内背了一遍厚厚的新英汉词典,累得头昏脑胀,考完试以后,拍拍手,这些词儿就像鸟儿一样飞走了。
牛人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有牛脾气。Wozniak的直觉是他没找到记忆的方法。所以,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背,记下什么时候去温习最有效,慢慢琢磨出一套公式,然后写程序让计算机来提醒他什么时候该温习。
可能你觉得Wozniak教授很牛,你要知道比他牛劲更大的还大有人在。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还有个人做了同样的记忆实验,拿一堆瞎编的词(Nonsense-String)来硬记,这个实验一直持续了三年。
就像所有伟大的猜想和理论一样,他的结果是那么简单:最佳温习时刻,就是你差不多要遗忘掉的那一刻。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最佳的温习时刻,把马上要掉进记忆黑洞的东西再捞上来,如此往复。奇妙的地方在于,遗忘曲线会越来越平,也就是说下次温习的时刻会越推越远,等到超过你的生命线,那就是(对你而言的)永久记忆了。
而那些散布的复习点,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所谓的“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
学界的判定是,这个理论有趣而无用:怎么去度量和确定“将要遗忘的那一点”?就这样,好端端的一个结果就烂在学术圈里了。而这,又恰恰是Wozniak的福气:正所谓无知者无畏,赶的点好,用上了计算机这个工具,不然铁定又是一个断腕的壮士。他自创的记忆软件SuperMemo极有口碑,不信你去搜索一下。相比之下,很多记忆软件走的是没有根基的旁门左道,让你感觉爽,其实没效果。
即便有软件辅助,要紧的仍是如何把要记的内容交给电脑,然后老老实实遵守复习规则。怪人Wozniak之所以怪,是因为他痴迷这套规则,以至于他要躲起来不受打扰——他忙着呢,忙着记忆。理论上说,大脑容量足够大,装得下所有的知识,这正是Wozniak的野心。
当然,记忆超强、旁征博引的不见得就聪明。事实上,胡乱吊书袋的人经常让我面对着他产生插满翅膀的一团废气的幻觉。在某个博客里我曾谈到在798听讲座的经历:
“……可巧我那个时间段正碰上一个评论家,不记得说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满世界地吊书袋。‘这个某某在这里说’,‘那个某某指出’。绝的是结尾:‘我引一句X的话来总结……’我以为完事了。这博导到底就是不一样:‘但我再引一句Y的话来反驳X:……’靠,差点晕过去。甲之矛,乙之盾,就是没他什么事。”记忆力超强的人不见得聪明,但聪明人应该懂得怎么去记忆。前提是第一要自律,第二要……还是自律。否则就会像我一样,写到这就会问:同学们,我说到哪儿啦?
张峥,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负责系统和网络研究方向。笔名“竹人”,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插队老知青,曾参与创办“新语丝”和“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