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戴伊,1991年至今任教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培养金融和管理人才的沃顿商学院,此前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瑞士国际经济管理与发展学院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及伦敦商学院。 作为为企业、政府和学术团体提供营销管理、战略规划和竞争策略提供顾问咨询的专家,他对中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胜出有着独到的见解。近日,在乔治·戴伊教授到访上海之际,《国际金融报》记者有幸对其进行了专访。
![企业必修课:从外而内策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21880915282.jpeg)
战略视角是关键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想要在竞争中获胜,关键是要有一个从外向内的战略视角。”乔治·戴伊表示,必须要通过客户价值这一镜头来观察市场,以更低的成本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利益,这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方式。 对于“中国制造”这个概念,乔治·戴伊认为,这是中国企业竞争的一种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从外而内的竞争策略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他指出,品牌其实就是一种承诺,保证向客户以低成本提供多种裨益的一个承诺。 他强调,未来中国企业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要继续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内需需求,另外一方面必须要着手在全球打造起自己的品牌。“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创新也就是通过为客户提供新的利益来建立竞争优势,这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创新基于客户需求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应该意识到创新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包括业务模式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等。”乔治·戴伊指出,这种创新也需要一个从外向内的视角,即要先从市场起步,深入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然后再回到企业内部讲技术、产品方面的创新,最后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把客户的需求和技术结合起来。 “中国企业以前一直属于制造型的企业,但是现在中国企业也可以考虑打入新市场或是新技术领域。”他认为,通过找一些市场的合作伙伴或是品牌的合作伙伴来解决,先建立品牌,共同进行开发,这既减少了风险,又能够带来真正经济效益。 世博助力金融建设 忙完当天的事务,乔治·戴伊会有一次世博之旅。“非常期待接下来的世博行,尤其是中国的国家馆。”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不仅是展示过去几十年成就的很好平台,更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他指出,此次世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加强了上海与世界的联系,也加深世界对上海的了解。在他看来,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这些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庞大的内地市场。“如果这个庞大的内地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再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吸引更多企业到来,形成金融机构的集群集聚地。” 不过,乔治·戴伊指出,上海要完成这一目标,除了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