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美国在给中国下套欲使中国为金融危机买单(3)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中国是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中国需要加工贸易,中国的就业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而中国不可能发生美国等国那样的金融危机,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固若金汤,中国银行业拥有国家信用背景。因此,要想阻止中国壮大或击败中国经济,只有从击毁中国实体经济入手。 一旦中国的实体经济垮塌了,中国的银行体系就会出现巨额坏账,中国才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垮塌了,中国的失业人群就会大幅增加,社会稳定才会受到巨大威胁。一句话,只有搞乱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才有可能面临万劫不复的深渊;美国才有可能继续拥有世界之巅的地位。 至此人们终于明白了,逼人民币升值、能源消费“被第一”、强制中国减排、容忍金融大鳄恶炒资源价格……看似无关的这一连串的招数,目的只有一个:搞垮中国实体经济。
也许善良的人们会质疑:美国人真的会为了自身国家利益而出此恶招吗?会不会是外界错怪美国人了? 其实,回头看看美国近70年的历史,历次危机过后都曾找来“替罪羊”,前40年是欧洲,后30年是日本和亚洲,现在轮到中国了。 所以,他们发明了“中国经济责任论”。不光是为了推卸“责任”,这个“责任”还是吃掉这只羊的理由。 全球经济失衡根源在美国 中国不应为金融危机买单 当今世界,各国货币地位平等存在吗?当然不平等,美元独大;各国经济独立吗?当然不独立,这是一个全球“一体化”产业分工的世界。如果说全球经济已经失衡,根源就在全球经济霸主美国。 首先,美元的特殊国际地位导致了全球贸易失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通过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使美元变成了石油等国计民生、工业生产必需品的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此举造成的后果是,世界各国都需要储备美元以应付石油等必需品的购买。到哪去获得美元?只能通过对美贸易顺差获得。所以,美国人真“美”了:可以什么都不生产,只要开动印刷机“印钱”,就可以买回需要的一切,就可以占有贸易顺差国的财富。“只买不卖”或“买多卖少”当然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所在,而这个逆差,恰恰是美国“铸币税”收入的源泉。 其次,美国的产业转移国策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既然印钱可以买到一切,那又何必自己辛辛苦苦地生产?于是,上世纪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在石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前提下,拼命拉高市场利率至20%,表面上说,这是为了抑制通胀,而实际结果却是把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赶出了本土,因为实体经济根本无法应对如此之高的原料成本和财务成本。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强大的助推器——“里根·撒切尔主义”主张——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和金融的自由化。 所以,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的根源是美国,是美国过去30年一直奉行、并强加于世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观、价值观,及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产业分工的相关政策。 现在,很多人都在侃侃而谈全球经济的复苏,但复苏的希望依然渺茫,就连一直以乐观态度面对美国经济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8月2日,伯南克在对一些州议员发表演讲时承认:“我们距离经济的全速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美国人仍在苦苦应对失业、房屋止赎和储蓄下降的问题。” 目前,虽说美国的名义失业率已经出现轻微下降,但美国媒体报道说,大量实业人群已经放弃了寻找工作的努力,这部分人并没有被统计到美国的失业率中。另外,美国的储蓄率已经从危机前的0以下,增长到了6%。众所周知,消费在美国GDP中的占比高达70%,如果美国人没有了消费能力,那美国经济的增长靠什么拉动? 不过,我们的确看到美国GDP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增长,而且到今年一季度的平均增速达到了3.5%。但数据的真相是,在美国这三个季度的3.5%的平均经济增长速率中,美国商业企业回补库存的贡献达到2.04个百分点,而剔除这部分贡献,美国实际最终需求的平均恢复速度仅为1.29%。 美国的困境远不止这些,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依然巨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金融系统已经开始大幅收缩,尤其在金融监管改革被强制性推行之后,金融业的“杠杆水平”进一步滑落,美国的信贷市场收缩突出,贷款违约率及银行资产隐性风险攀升。正如伯南克所描述的:尽管贷款亏损率似乎已经达到峰值,但许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都“满是窟窿”,这不仅将导致银行收紧银根,同时也将成为经济复苏的一个重大障碍。 更大的问题是美国经济体内还埋藏着“定时炸弹”——“次贷泡沫”破灭后给美国金融体系内部带来的大量不良资产。截至目前,这些不良资产基本上没有得到处理,有的是用修改会计规则和冻结债务清偿的方式,暂时将其掩盖起来;有的已经移至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当中。因此,如何修复金融机构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清除或化解这些不良资产也将是美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大难题。 美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在哪?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而美国经济下跌的动力比比皆是。美国要保住由其担当世界霸主的所谓全球经济平衡,采用设下圈套逼迫中国为其金融危机买单的方式来“打劫中国”,当然是最佳捷径。 了解了美国的经济困境,再看看美国提出的全球经济失衡理论,就不难理解,貌似合乎逻辑、合乎“理论”的各式“中国经济责任论”,都是发达国家进行国家竞争的手段,是披着学术和理论外衣的国家经济战争的武器。 “中国威胁”实质就是“威胁中国”。 怎么看与怎么办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钮文新 避免认识的误区 最首要的,我们必须避免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比如说,在有关人民币汇率的言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矛盾”的说法。一方面说,汇率不是决定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又用贸易收支平衡去证明人民币的汇率没有低估;一方说人民币没有大幅升值的理由,另一方又在论述大幅升值“无害”。 尤其需要澄清的是“升值无害论”。有人说:升值可以抑制通胀,升值多一点,通货膨胀就可以少一点。 这种说法对吗?理论上好像没错。但这样的理论描述与事实差距甚大。 2005年7月后,人民币一路升值,而同时,通胀也愈演愈烈。大豆、石油、铁矿石都是伴着人民币升值一路涨起的。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进口——于是,我们就在国际炒家的口中听到了“中国需求论”。 还有人说,2005年-2008年间,人民币大幅升值,但中国出口增长年均超过20%。言外之意,汇率调整并没有影响出口。这是事实,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此期间,中国出口大增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畸形消费”冲到极致、超量购买力的体现。这样的情况未来不可能再有。所以,万万不可用特殊情况说明一般规律。 8月1日,美国媒体报道说,众多投资者认为下一步世界经济的最大威胁是“通缩”。对此,甚至有学者和官员在探讨用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对抗未来可能发生的“输入性通胀”。假如真的发生“恶性的输入性通胀”,用货币升值的办法去对抗无异于自毁长城。 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不该给本来就虚弱的中国内需经济“泼冷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坚持。 第二,“理清”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但不可迅速“清理”,否则中国经济难免失速。正确的选择是“透明化”之后控制总量,慢慢消化。 第三,政府财力必须加大两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兼并重组,协助优势传统产业扩张产业链,尤其是要加大批发零售、订单管理、仓储运输等中间环节的扩张力度,政府要伸手帮助零售终端走出国门;另一方面是加大财政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扶植,引导社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细心呵护股票市场。目前,全球经济风险巨大,加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风险极大的经济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这个时期不能主要依赖银行融资,而必须依赖高风险偏好的股权融资。 第五,大胆利用优质的外国证券投资资本,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历史机遇。 第六,坚决反击国际上的各种意在鱼肉中国的言论,内部必须统一认识,捍卫中国利益。 第七,要有“硬的一手”。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美元债权,应以此为筹码,为中国谋求更多的利益。 第八,我们还要有“软的一手”。通过外交、舆论与合作的手段,寻求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双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能力向世界说清楚,到底谁该对金融危机负责,如何才算承担责任。
更多阅读
2011年度中国最佳故事——《买单》 白宫年度最佳照片
2011年度中国最佳故事——《买单》【真相】http://blog.sina.com.cn/hnmzt 同学聚会,自从毕业后,好多同学都混得有模有样,我却默默无闻,在一家工厂当制图员,每月和丈夫一起靠着不多的收入共同撑着这个家。我
任正非 金融危机 美国在给中国下套欲使中国为金融危机买单(2)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各国间货币竞争性贬值,避免美元过度丧失信用,避免因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过大而导致美国金融市场过度缺血,中国政府选择了敢于负责的态度,有意收窄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并借以推
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在给中国下套欲使中国为金融危机买单(1)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钮文新 一条所谓的“经济逻辑线”,极具霸权主义特征的“强盗逻辑线”,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试图捆绑着中国经济。 从目前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责任论”,到与之一脉相承的“顺
国美金融 让数据发声 谁是金融数据王?(3)
当wind.net比较成熟的时候,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牛市。2005年,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整个金融市场急剧放大,万得资讯的业务随之开始爆发,以至于发展到业界人士所说的,陆风几乎可以坐地收钱。无论是券商、基金还是银行机构的专
暗流涌动 中国市场洋葡萄酒暗流涌动(3)
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是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最具经典意义的重要一笔。经过综合改造的外滩地区,形象亮丽,气势非凡,风韵50年不变。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滨水区是外滩的一幅“门襟”。外滩综合改造完成后,滨水区的绿化面积大幅提升,达23239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