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森林

自人类开辟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来,直至今日,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两大难题。传统工业化道路主要以煤炭、石油、铀等非再生资源为发展条件,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历程,而包括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数十亿人口正在踏上工业化进程,人类一直依赖的能源环境现在却面临枯竭。传统工业化道路也带来全球气候异常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危机,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空气污染、极端天气现象等,都是其负面效应的体现。 现代化的先进、繁荣以加剧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为代价,本以为可充分享受工业化便利的个人,也越来越多地受现代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身体受损、精神负担的困扰。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的观点来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以加快熵值增加为代价的。 1981年,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用熵定律观察和预测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在人类居住的地表环境中,熵值逐渐增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内在趋势,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节制发展,熵值增长会进一步加快,最终将引起人类生存环境全面崩溃。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守恒、物质不灭不同,熵定律认为在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内,能量只能朝着从高品位到低品位、从有效到无效的方向转化。熵定律被提出后,被人们用来解释大至宇宙、小到个体生命以及社会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规律。相比于主流的进化论而言,这种观点可称为退化史观。它不再一味地把历史看作进步、上升、趋向美好未来的过程,相反它揭示:一切繁华富足最终会归于沉寂,世界将因为有效能量的不断转化、消耗殆尽而最终走向“热寂”。 退化史观原本古代就有,中国晋代少年天才王弼就曾用玄学思维方法表述过类似思想:“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方是其本”。但直至近十几年,这种观点才被格外关注起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西方对工业化、现代化的反思更深入,熵定律曾经风靡一时。相关著作引进中国后也是洛阳纸贵,一纸风行到如今。此中原因无疑与现在人们生活的能源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尽管有人对熵定律提出过异议,认为它有不科学的地方,但在人类的生存哲学、能源观念上,熵定律可以视为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人类生存所需的高品质的能量越来越少,被消耗的能量对地表污染越来越大。能量是有品质之分的,能量的质量降低比数量减少损失更大,因为能量的降质意味着熵的增加,即可用能的减少和污染的增加。从当前事实来看,这种能源环境中的熵值确实在不断增加。要改变这种趋势,需要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展“低熵工业”、“低熵农业”,过“低熵生活”,形成“低熵社会”,为维系人类生存、为子孙后代珍惜有限的资源,保护好生存环境。如果人类毫无顾忌地为所谓的发展和进步挥霍资源,必将为此受到惩罚。 人类的命运好坏,取决于人类对自身、对环境、对他者的态度,绝对的进化论和绝对的退化论都不足取。“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人类在高扬自身价值和主体性的同时,更要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与自然环境的相对性以及生存环境的封闭性。人类的历史对于宇宙而言,太过短促了,没道理认为一切都是为了迎迓人的到来,将由人肆意把玩,予取予夺毫无顾忌。记得自身的渺小,才能有所敬畏,有所惕惮。熵定律的格调固然灰暗了些,却不失为一种有益警示。这个世界会更好吗?面对这道永恒难题,我们的态度不妨悲观些,这样,人类自身的努力才有一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