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厚刚:海底银行吐纳百亿财富(4)



  白酒经销商很乐意拥抱獐子岛,这个白酒行业的初来乍到者。那次糖酒会上,獐子岛签下了3000多万的订单,拉拢了300多家白酒经销商。这支突击新军,很快立下战功,2008年,獐子岛渔业销售业绩突破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7%。

  紧接着,吴厚刚进一步整编了常规部队:营销布局由南北两大区,细化为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四大区,一二级经销商扩张至全国100多个年交易额上千万元的水产市场,加盟的零售终端达到500多家。2009年,獐子岛渔业业绩达到15亿元,再增长了50%。

  2010年上半年,一条4年前埋下的千里伏线终于爆发。改良后的扇贝苗种,经4年生长期后,创下了惊人的产量纪录:亩产从以前的70多公斤,猛增至现在的150多公斤!加上市场上海鲜价格上涨,2010年上半年獐子岛渔业业绩猛增300%~350%!

  市场的海面上,已是一片波澜壮阔。

  银行家的“三七定理”

  对话吴厚刚,就是对话他天高海远的人生风景,也是对话他沿着产业链飞流而下的商业逻辑,更是对话獐子岛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历史。

  采访吴厚刚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一些熟悉的名字: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横店村的徐文荣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以自己毕生的奋斗,把贫困的故乡改变成富庶的热土。他们以厚实的双肩,同时挑起乡镇父母官和公司掌门人的重担,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政企合一的商业模式。

  2002年,38岁的吴厚刚最终决定放下父母官那根担,全力扛起掌门人这根担。从商业制度的层面看,这一定是一种刺破与穿透,一种影响深远的进步。

  ——因此,用“银行家”这个现代商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来解读吴厚刚经营“海底银行”,是恰到好处的。

  采访过程中,令我颇感吃惊的是,吴厚刚对我说,现在,我们尚处于创业阶段。须知,目前獐子岛渔业拥有员工5000多人,市值131亿元,是国内渔业当之无愧的霸主。

  或许,对于具有光荣历史与英雄气质的獐子岛,对于从偏远海岛上,于风雨浪涛中走过来的吴厚刚,“创业”二字,饱含着言之不尽的别样意义。

  基层员工告诉我,自己一方面很佩服吴总,没有他就没有如今的獐子岛,但另一方面又对他十分不解,已是亿万富豪他,为何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难道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

  吴厚刚身兼董事长和总裁,既要为战略决策深思熟虑,又要在执行层面披肝沥胆,员工们眼里的工作狂人就是这样来的。可是,在一个成熟、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里,决策和执行是必须分离的。

  吴厚刚对我说,分权而治是必然的,每个组织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但要看在什么阶段。在我国现阶段,凡是董事长和总裁分离的,几乎没有能够配合好的。毕竟是两个脑袋,两个价值观,两个准则,甚至根本上是两个文化。他还向我举了联想柳传志和杨元庆的例子。

  他坚持认为,目前在中国,最好的体制应该是董事长兼总裁,但当法律、市场体系健全到一个更高、更成熟的程度后,是一定要分权而治的。

  一个故事是:2007年,獐子岛渔业接触到了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SGS,如果要引进SGS标准的实验室,需要花费500万元。

  当时公司内部大多数人都强烈反对:“这么多设备,能赚钱吗?”、“我们质量已经不错,没必要再花这么多钱!”、“新的质量体系出来了,老的业务怎么办?”……

  吴厚刚坚定地认为,质量安全体系是一个大问题,不能用赚不赚钱来衡量,必须与国际接轨。

 吴厚刚:海底银行吐纳百亿财富(4)

  第二年,中国乳业爆发骇人听闻的“三聚氰胺”事件。而獐子岛却作为示范企业,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严格考核。

  “吴总是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来看问题的,”事后员工们如此评价。

  从这个故事来看,吴厚刚的上述观点或许是对的。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独特的吴氏少数派观点,几乎出现在了他经营海底银行生涯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

  比如,1996年,为了尝试底播养殖技术,他背着骂名把几千万元往海里撒。1998年,在企业生死存亡之际,他顶住压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

  吴厚刚几分得意地告诉我:如果一个决策有70%的员工赞成,那么它很可能是错误的;但如果有30%的员工赞成,这个决策很可能正确。因为时代在进步,如果30%的员工和你同步思维,这个主次是正常的,但如果70%和你同步思维,说明你这个领导就落后了。

  ——这,就是贯穿于海底银行家经营生涯的“三七定理”。

  在獐子岛渔业的董事长办公室,一张窄窄的小床安静地躺在角落里。吴厚刚说,平时工作困累了,就在这里打个盹。

  原来,海底银行家时刻都要出发,只能睡一张行军床。

  【 獐子岛的那些传奇 】

  以往粗放经营的獐子岛渔业集团从里到外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公司。

  “獐子岛两头尖,赶海媳妇有三千,头朝地,腚朝天,手拿钩子扒海滩。”这是一首在獐子岛流传已久的儿歌。

  岛志记载:明末,朝廷开始在此驻军边防,军队登岛“见海湾鱼虾扑岸,山林獐子成群,故取名獐子岛”。清末,山东半岛饥饿的渔民怀揣“棒打獐子瓢舀鱼”的生存理想来到此岛。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海岛人的捕捞作业,不仅仅是辛苦,更多的是以命相搏的战斗,鲜活的生活可能就在顷刻间被巨浪吞没。据岛民说,岛上的老坟大多只是衣冠冢。

  洪荒演化、历史变幻。

  随之蜕变的,是獐子岛的美名。上世纪50年代的“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60年代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的獐子岛人”、70年代的“海上大寨”、80年代的“黄海明珠”、90年代的“海底银行”、本世纪的“海上蓝筹”。

  是怎样一种力量,推动着獐子岛从苦难荒蛮,演进到现代文明?

  在獐子岛小学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排英雄照片,他们都是孩子们的祖辈。

  “海上花木兰”文淑珍——1958年,文淑珍同3名女青年,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毅然登船出海打鱼。翌年,文淑珍成为首位女船长,率领“三八号”渔船连年创高产,被誉为“海上花木兰”,并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海底闯将”王天勇——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国宴菜单上写下了獐子岛的鲍鱼。消息传来,全岛沸腾。可时值寒冬,鲍鱼都躲到礁石深处冬眠,踪迹难觅。英雄潜水员王天勇,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潜进刺骨的海水捕捞鲍鱼,每一次浮出海面,他的潜水衣上就被冻上一层玻璃状的盔甲,用棍子一敲,冰碴咔嚓咔嚓往下掉。他前后奋战多天,下潜100多次,终于捕捞到1吨的优质鲍鱼。《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周总理亲自致电表扬了獐子岛。

  獐子岛英雄辈出,船长们更是技术过硬,屡创全国产量的纪录,在1980年代,他们一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现在岛上不少的别墅小楼,就是当时盖起来的。

  这就是答案——那种推动獐子岛现代化进程的、振奋人心的传奇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8637.html

更多阅读

吴厚刚:渔业产业要跟上快速发展时代

      11月27日,由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獐子岛”)和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设立的合营企业獐子岛雅马哈(大连)玻璃钢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得到商务部反垄断局的批复。  相隔不到一个月的12月7日,獐子岛贝类加工中心也正式投入生

吴厚刚:渔业产业要跟上快速发展时代

     11月27日,由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獐子岛”)和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设立的合营企业獐子岛雅马哈(大连)玻璃钢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得到商务部反垄断局的批复。  相隔不到一个月的12月7日,獐子岛贝类加工中心也正式投入生

吴晓灵:民营银行的前景在于“错位竞争”

     时隔十九年之后,民营银行今年能否再获准生证?  日前,银监会前副主席蔡鄂生透露,银监会对于民营银行牌照的下发应该是分批进行,第一批有望在明年3月前发牌,具体何时开业要看各银行自己的情况。  而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

吴厚刚:海底银行吐纳百亿财富(3)

  原来,这位友人掌握了一种鲍鱼养殖秘诀——北鲍南养。一般来说,鲍鱼的生长周期为4年,在冬季,鲍鱼在獐子岛的生长更为缓慢,只能用毫米计算。但如果在冬季,把鲍鱼移至南方更温暖的海水里养殖,到了春天最少也会长三四厘米。

吴厚刚:海底银行吐纳百亿财富(2)

  可是,新官甫一上任,打击就随之而来。1996、1997年,獐子岛渔业公司连续两年亏损5000万元,如果继续下去,整个公司甚至整个产业都很可能全部亏掉!

声明:《吴厚刚:海底银行吐纳百亿财富(4)》为网友倍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