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位友人掌握了一种鲍鱼养殖秘诀——北鲍南养。一般来说,鲍鱼的生长周期为4年,在冬季,鲍鱼在獐子岛的生长更为缓慢,只能用毫米计算。但如果在冬季,把鲍鱼移至南方更温暖的海水里养殖,到了春天最少也会长三四厘米。
得此秘籍,吴厚刚立即马不停蹄地开赴福建,当年就在福建莆田建立一个养殖基地,专供北鲍南养工程。此后,獐子岛的鲍鱼只需两年即可成熟,养殖生产成本因此降低了90%。而在市场上,人工饲养的鲍鱼每公斤最低价格为60元,而獐子岛7~12厘米的底播鲍鱼每公斤价格可达300~600元。
海域是有限的,但机遇是无限的。2004年,农行大连分行行长王志峰的一句话点醒了吴厚刚:“要想把企业做大,必须整合外部资源。你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海域,但你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产品。”
怎样才能整合、利用更多的外部资源?
一个名为“五合一”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五合一是指政府、獐子岛渔业公司、农行大连分行、大连水产学院和养殖户合五为一。其具体做法是:每年春秋两季,獐子岛渔业根据公司发展和市场情况,考察一定数量的养殖户。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经政府批准,与獐子岛渔业签订合作协议,作为养殖基地或加工基地。獐子岛渔业向养殖户提供资金,农行大连分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发放专项贷款,所有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和苗种购进。其间,大连水产学院提供科技支持,獐子岛渔业通过市场、管理和人才等优势带动养殖户扩大规模、增产增收。
——这正是在时下的新兴商业模式中,最前沿、最流行的“众包”模式。
2005年,獐子岛渔业从大连周边的多个原料基地,收购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等原料6700多吨,比2004年增长76%。这带动了大连、山东和福建等地的1.6万农户致富,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户,仅价格上涨一项就户均增收3万多元。
在完成上游整合的同时,吴厚刚悄然操纵着獐子岛渔业的触角,伸向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环节。“只有通过加工环节,渔业资源才能成为商品资源,进一步贴近终端消费者。”2003年~2005年,獐子岛渔业整合了山东荣成食品、大连海石食品等几家加工厂。
2005年5月,这支触角终于浮出水面。獐子岛渔业投资1.2亿元的金贝广场,在大连市金石滩开业。这其实是一个集产品物流、贝类净化、食品研发和安全监控为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区。经销商们再也不必坐船到56海里以外的海岛上订货,而獐子岛刚打捞上来的虾夷扇贝和鲍鱼,则可以在20小时内,抵达全国72个水产批发市场。
这一年,獐子岛渔业实现产值5.2亿元,净利润1.5亿元,出口创汇1.7亿元,上市目标指日可待。与此同时,一项由獐子岛渔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扇贝苗种改良技术,已经呼之欲出……
真正让獐子岛名震全国的,是2006年9月28日。这一天,獐子岛上市首发,随即以60.89元的开盘价一跃成为深市第一高价股。随后其股价持续攀升,最高创出了151元的纪录,曾连续3个月稳坐“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的宝座。
小岛外面是大洋
资本之力犹如一针财富激素,一夜之间,海岛之子成了亿万富翁。
记者问他:当时的你,是怎样一种心态?
他的回答出人意料的淡定:心情是非常高兴的,但是我想搞事业,必须要脚踏实地。
海岛人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小岛外面是大洋。在遥远的年代,即使小岛獐子成群、鱼虾扑岸,祖辈们仍然把生命释放于长天沧海,不惜风浪之险,奔赴远洋。
这种与生俱来的海岛精神,使吴厚刚自然不甘于固守小岛,仅以渔业资源、海量供应和微薄价差支撑起獐子岛的商业王国。再者,放眼市场海洋,大连辽参和山东鲁参的竞争由来已久,鲁参的领军者好当家、东方海洋等品牌均具有上市公司的底气。
市场的怒海争锋,已经不可回避。
火爆的股票已经为獐子岛的远征,鼓起了高涨的士气。但当务之急的问题是,獐子岛渔业真正的杀手锏是什么?
吴厚刚记得定位大师特劳特说过一句名言:营销战本质上是抢占顾客心智的战斗。进而他敏锐地发现,海珍品市场刚刚起步,顾客心智未开,谁第一个让顾客认识自己,第一个将区分产品档次的游戏规则灌输给顾客,谁就会成为市场霸主。
獐子岛与其他品牌相比,不可复制的差异是什么?答案其实很明显,就是“獐子岛”这三个字。
2007年初,吴厚刚制定了一套以原产地獐子岛为核心的营销作战计划——
首先,他树立起品牌主张“原种原生,天生天养”,这恰好体现了獐子岛渔业独步天下的底播养殖技术。
其次,他打出獐子岛独一无二的地理王牌——北纬39度,告诉消费者,只有北纬39度的海水,才能养育顶级品质的海珍品。此牌一出,獐子岛的海参一下子就从几个鲁参品牌的围攻中区隔开来,脱颖而出。
接着,他挖掘出獐子岛的历史文化内涵,将“1972年尼克松访华”那段历史故事,运用于鲍鱼产品的传播上,力推顶级品质的“1972国宴鲍鱼”。这一招又将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最后,他结合时下婚宴盛行的风潮,推出针对这一市场的“喜贝”。獐子岛独有的虾夷扇贝带卵的时候很漂亮,卵是红色,扇贝是白色,两者相依为命。獐子岛就叫它“喜贝”,还将一个红盖头将两个扇贝盖在一起,主打口号为“有喜事,上喜贝”。
当其他对手还在纠缠于口感、营养、价格等战术性的诉求点时,獐子岛已经通过广告投放、行业论坛、书籍出版和电视节目等方式,铺天盖地传播着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品牌诉求——原产地獐子岛。
一流企业家可以长袖善舞地“做势”,但终归还是要落地到“做市”与“做事”上。
吴厚刚运用定位理论,推高了獐子岛的品牌势能。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用渠道来释放品牌势能,最终使消费者更多、更广泛地接受产品?
除了水产市场、超市等业内传统渠道,吴厚刚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经常吃鲍鱼、海参和扇贝的人,通常与喝茅台的人是同一群人。这部分人通常拥有一定的权势,习惯接受宴请和送礼。这是一种在中国独特消费环境中的怪现象,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随即,吴厚刚挖来白酒营销专家何足奇共商大计。何足奇告诉吴厚刚:可借鉴茅台的营销模式。在茅台的销售收入中,大约65%来自于团购、餐饮两大渠道,泸州老窖占比更高达85%。要占据这两大渠道,就必须拉拢人脉资源丰富的白酒经销商。
然而,白酒的营销模式,需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公司内部又是质疑连连,但吴厚刚很果断,“如果今天不投,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再投就来不及了,我们必须要抢占先机!”
2008年,吴厚刚砸下3000万元,进行渔业前所未有的跨界营销。在白酒业界的盛典成都糖酒会上,獐子岛渔业租下整整半层的面积,声势浩大地作为展区。
对于白酒经销商来说,经销海珍品不过就是在他们经销白酒之时,向同一群客户附带着推销一下。为了配合经销商,獐子岛与一些餐饮名店进行深度合作,设立专属的獐子岛海珍坊包间,开发了从装修到碗筷的餐饮识别系统,还在包间内设置购物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