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挽住时间无情的脚步,中国甘肃舟曲黄金救援72小时已然过去。这意味着,不仅被确认遇难的1117名同胞与我们阴阳两隔,627名失踪的同胞,也很难有生还的希望了。
稍早,还有南京化工厂爆炸(7月底)、大连输油管道爆炸(7月中)、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7月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这些环境灾害,都不是出人意料。 试以化工灾害为例,至少笔者早有论及。2007年6月7日,笔者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重化工布局必须尊重民意》。其中断言: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进入了重化工时代,经济增长对于重化工的巨大依赖已然形成。但与此同时,重化工业正在不断突破环境承载力的底线以及公众心理承受力的底线,环境事故高发期以及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期,已经猝然来临。公民环境权遭受重化工威胁,已经不是一种预言而是一种紧迫的现实。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重化工依旧高歌猛进,终有南京爆炸,让我们再付出至少十三个同胞的生命。 至于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国家环保部N年前都有过严厉预警,这现在已是众所周知了。 回头再看看开篇谈到的舟曲之难吧。 早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已在论文中警告:以舟曲县城为中心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若再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会大大超过1992年——1992年那次大规模泥石流,导致87人死伤。 2005年,更有媒体质疑:舟曲人民饱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侵扰,这到底是地质构造因素,还是人类自身的原因?“地质:山体构造本不稳定”;“砍伐:生态环境超限破坏”;“开垦:坡地破坏地质环境”;“修路:开挖山体引发灾害”。仅从这几个小标题,就不难得知答案了。 既然舟曲环境不堪重负,就应该减负,应该让舟曲的大地好好休养生息。但有谁在意过学者和媒体的反复警告?舟曲的招商引资依旧轰轰烈烈。如当地政府所描述的:“为了促进舟曲县经济发展,200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力开发水力资源修建水电站。从2003年至2007年,共有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41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已建成或在建,12个马上就要开展前期工作,这些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占全县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41个在建或已建的水电站工程合计扰动地表面积达 322.83hm2,弃渣达3834.8万m3,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t。” 如此盲目发展,如此不断伤害大地母亲,今天果然让舟曲人民付出了空前惨烈的代价。回味“勿谓言之不预”这句古语,能不百感交集? 不是事后诸葛亮的问题,不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的问题,而根本就是不顾常识不惜代价的问题。 笔者那篇《重化工布局必须尊重民意》对此有过论述,今天看来,远未过时:科学发展观早就被确认为主流的执政理念,一些地方领导人看起来对科学发展观极表拥戴热忱,其实是十分排斥乃至是抗拒的。他们有一种传统的心态,认为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要敢于付代价。他们坚信,用尽可能宽松的环保标准,尽可能低廉的劳动保障来创造比外企母国更好的投资环境,只是一种常态。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付出他们的汗水、健康乃至是生命。 这种心态,说到底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代翻版。它根本就拿不到桌面上,却对一些地方领导人起着实际的支配作用,并体现为具体的地方产业政策。重化工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产业,没有一些地方领导人的强势推动,重化工一再突破环境容量的客观约束,到处无序发展,这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固然还远远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毕竟,中国已经不是一穷二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是有目共睹。我们早就告别了饥不择食的经济洪荒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更理性一些,更从容一些,人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了。这样的认识显然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却跟传统的利益格局相冲突,而往往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顽强狙击。罔顾环境成本的地方产业政策大行其道,科学发展观正面临着被某些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架空的危险。 最近环境灾害的集中爆发,不正好是科学发展观被架空的代价?无论怎样明显的征兆和预言,都不能引起注意,都不能阻止灾害的突如其来。这才最令人悲哀,最令人痛心疾首。 舟曲地处黄河源头,即我们母亲河的源头。舟曲的环境溃败,是否有某种隐喻意义,标志着我们的环境溃败也到了源头?这可能是隐喻,也可能是提示——提醒我们思考:如果说救灾有时间窗,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是不是也有时间窗?一旦过了时间窗,即超过了治理的最佳时间,是不是环境溃败和社会溃败也会发展到不可治理,发展到不可逆的状态? 也就因此,先发展再治理,这个传统思路是不是也该改改了?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同样是硬道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作者为《南方周末》高级评论员,曾任《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