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所监管的金融企业性格类似,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处事异常低调务实。甚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对市场的各种传闻似亦不愿多做澄清或解释。
今年上半年,上海金融国资改革举措频频,颇令市场应接不暇。
最新消息是,上海市属金融机构高管将进行市场化选聘。媒体表示,目前东方证券总裁、申银万国总经理、国泰君安董事长等正职职位的公开选聘已经展开。
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此前动作亦已广为人知。年初,浦发银行引进中移动为战略投资者;5月,上海银行启动上市;6月,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首期募资110亿成立国内首只金融产业基金;7月,成立场外交易市场(OTC)。
上海市金融办一鸣惊人。
7月1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提出加强金融服务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上海市将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上海国资》获悉,上海市金融办此后将主要推动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大工作。
近日,《上海国资》走访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了解市金融办监管体系、金融国资改革脉络及未来工作思路。
金融办职责
事实上,上海市金融办对外界的评论声虽少公开回应,却均能认真对待,亦毫不讳言其所承受的压力。
早前,外界一度认为市金融办目前仍是临时的非政府组成部门的协调机构,没有获得清晰的法律地位,推动金融国资改革缺乏法律依据。
对此,上海市金融办表示,这一说法并无根据。“据《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原文,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种定义必然造成各地金融国资的监管体制不一样。”
事实亦是如此。国务院国资委并不监管金融资产,但北京市金融国资则由北京市国资委出资成立的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监管;其他如广东金融资产亦由广东省国资委统一监管;上海市则是由市国资委统一作为出资人和监管人,再把金融资产单独分出来与金融办签订委托监管协议。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市金融办对金融国资监管最初的政策依据来自上海市委、市政府2008年8月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因该文件编号为“沪委发[2008]9号”,因此又被称为“九号文件”)。该文件要求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对于金融、宣传等有关行业可以实施委托监管。
而2009年7月,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再度明确市属金融国资委托监管的措施和发展目标。
于是,上海市金融办迅速确定 “三定方案”。即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设立专门处室承担金融国资监管责任。
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今年1月份,上海市国资委与市金融办签订委托监管协议,上海市金融办正式履行监管职责。一个月后,上海市金融办连续下发3个《办法》,对包括下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业绩考核等做出规定。
“上海市金融办职责之一便是推进市属金融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改革发展,提出优化地方金融资源配置和战略重组的建议,并会同市有关部门实施。”上海市金融办相关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监管体系
官方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共有市属金融企业16家,除上海国际集团和爱建股份两家综合性金融投资公司外,有银行3家,保险4家,证券4家,基金3家。(见表1)
不过,这16家金融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大股东亦千差万别,很难理解为何同为上海市属金融企业。
根据名单分析,上海国际集团是国有独资企业,上海市金融办将其归为一级企业,另15家中有部分企业大股东属上海市国资委监管,比如上海银行、东方证券、海通证券的大股东分别是上海联和投资、申能集团、上实集团。其余10余家股权结构更为特殊,不仅大股东大多为上海国际集团,且又有部分互相参股。
由于16家金融企业股权结构的复杂性,上海市金融办的监管原则是:对于大股东是上海国际集团的,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集团的作用,通过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作,做到监管到位,不越位也不缺位。
上海市金融办人士认为,这是较为理想的监管线条。“上海国际集团的定位是战略控制型的金融投资集团,体现上海市政府对上海金融国资运作意图的平台,很多骨干金融企业均由其持股,重点监管上海国际就能体现决策层的战略意图,监管线条简单,亦非常清晰。”
而对于不同体系的大股东,上海市金融办亦区别对待。
“比如,如果东方证券上市,所有国资管理文件和股权管理方案等都是先经由大股东向上海市国资委通报,上海市金融办在上报证监会时配合作协调、沟通服务等工作,但重大事项必须上报。如果是国泰君安,所有国资管理文件和股权管理方案等都要经过上海市金融办。”
上海市金融办力求尽量专业、合理地监管金融企业。
如按照这样的监管政策,下属企业面临的监管环境堪称宽松。
“我们的原则是,管少管精,权责统一,依法合规,分类监管。金融国资管理将依靠和发挥‘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及财政税收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作用,不重复、不矛盾,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推动市属金融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海市金融办表示。
坚持开放性重组
目前,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正风起云涌。
“重要的推动力来自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自此开始形成系列动作。”上海市金融办介绍。
在上海市金融办看来,该《意见》非常特殊:“比如允许上海在金融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完善上海金融发展环境,以建立市场体系为核心,加强金融机构集聚等等,纲举目张。”
目前,上海市金融办对金融国资改革确定的原则有3条:一是开放性重组,吸引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入住本市;二是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本补充、激励约束、法人治理、选人用人机制;三是完善国资金融布局,打造骨干金融企业,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开放性重组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上海金融企业本身的运营和发展需要补充资本金。此外,上海建设四个中心,需要吸引大量外来资金,金融企业义不容辞。
由此,坚持开放性重组、市场化改革以吸引外地资金成为必然。这是上海金融国资一系列改革所遵循的准则,亦成为上海金融企业选择战略投资者的标准。
“我们当然希望战略投资方既漂亮、又有钱,还要知书达理,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瓶颈,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更好地发展。”上海市金融办形象地比喻。
《上海国资》获悉,上海金融企业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引进战投,不拘地域、不拘属性、不拘出身。
今年初,浦发银行即引进中移动作为战略投资者。当时,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中移动作为央企涉足金融业,“不务正业”。
“找各方面都满意很理想的合作方是很难的。”上海市金融办表示,“银行找战略投资方并不一定要业务相近,金融的资本消耗很大,寻找能持续资本补充,有实力的股东很重要。”
况且,移动金融是未来发展方向,利用手机划账、清算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中移动业务量都可与浦发。双方合作将能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
据《上海国资》了解,浦发银行与中移动合作确为双方自愿,政府并未“拉郎配”。
不过,另有一种怀疑,财大气粗的中移动将威胁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的地位。
虽说如此,据《上海国资》了解,作为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在控股比例上与中国移动有过深入沟通,在合作协议上对今后的持股比例亦有约定。
无论从哪方面看,浦发银行此次重组堪称完美,被定为上海金融国企重组之样本。
年内解决一参一控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市金融办将力推上海骨干金融企业上市。名单如外界所传,包括上海银行、国泰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东方证券等。上海市金融办计划,在未来3—5年内,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上市,金融办将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上市途中的障碍。
目前上海银行已启动上市程序,相关准备工作正在推进过程当中。
不过,最为现实的障碍,是证券公司上市时必须符合“一参一控”的标准。即一家机构或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券商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
比如国泰君安证券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和中央汇金公司。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国际集团,其参股券商有上海证券、申银万国证券等,而中央汇金则更是广泛投资各地证券公司。因此,国泰君安不能申请上市。
据了解,上海国际集团将在今年年底前拿出旗下券商整合方案。
不过,汇金公司的时间表与上海国际集团并不吻合。根据证监会规定,汇金公司完成旗下10家证券公司股权的组后期限为2013年5月底。
这是否会延迟上海金融企业上市步骤?
“汇金公司对一参一控也很着急,不会等到最后期限才来解决问题。大家都会算账的。”上海市金融办表示。
换句话说,如果汇金不能尽快解决一参一控,其旗下众多证券公司都将受制于此,非但不能上市,此后业务创新,产品开发可能都没有资格,汇金的投资将有不小损失。
据了解,汇金正与上海方面积极协商。
目前上海市金融办正在推动研究解决方案,制定后的方案具有普遍性,不会仅针对某一家券商,而是一并解决。
券商上市与否对其自身发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上海市金融办眼见及此,其急切亦能理解。
“中信证券一上市,竞争力增强好几倍,海通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等都是如此,在资本市场上收购兼并再融资,创新产品都游刃有余。”相当多的市场人士对此均表认同。
目前,虽然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尚是国内实力领先的券商,但明年如果仍不能解决一参一控,上市继续拖延,则与其他券商距离将逐渐拉大,或者连资本补充都会成很大问题。
主导上海金融国资改革的上海市金融办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