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复合材料体系用于商用飞机结构的关键之一是适航取证的问题。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尚未拿到适航证。这也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博云新材需要与霍尼韦尔成立合资公司作为供应商,以尽快通过适航审定,最终在C919上装机的原因。
国产材料将如何通过适航审定?怎样才能尽快成为大型客机项目的材料供应商?可以说,材料产业的发展是航空工业能否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自主创新将是赢得材料之战的必然途径。
上海雄心:中国的西雅图
《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一个总部、三大中心”的大飞机制造产业链在上海正式形成
作
为我国第一个大飞机“运10”诞生地,上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与大飞机有着特殊的渊源。
随着中国商飞落子上海,上海在大飞机产业布局中的地位以及未来更是备受关注。
上海,正致力成为“中国西雅图”。
上海的大飞机渊源
上海与大飞机结缘始于“运10”。
“运10”飞机是中国第一架国产喷气式客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0吨,是最大的国产飞机。1970年8月,“运10”项目立项,当时的决定是:项目由上海市领导。
1970年9月14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确定了以上海市企业为主的飞机研制单位:飞机总装放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03厂(上海飞机制造厂);发动机制造放在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上海发动机制造厂);起落架制造在118厂(上海航空电器厂);雷达制造在上海无线电二厂,并准备组建专门的飞机制造公司。
当时,国家调集了空军各科研单位、航空企业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加入“运10”项目,上海大飞机研制的人才基础即从那时开始奠定。他们经过十年奋战,终使运10于1980年9月26日成功首飞。
之后,运10虽于1985年2月被迫下马,但上海与大飞机的缘分并未止步。
1985年,上海飞机制造厂开始执行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25架麦道82飞机的项目,并获得美国FAA生产合格证(PC)的延伸。麦道82是中国第一个整机合作项目,截至1994年先后共交付35架,其中5架返销美国环球航空。
鉴于麦道82合作只是一个单纯组装外国飞机的项目,原航空部于1986年底执行国务院决策,通过国际合作来“开发”150座级干线飞机的计划,1993年后演变成联合生产麦道90。麦道90项目机体国产化率达70%。但这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实际上弱不禁风:1996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公司后,于1997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关闭麦道90生产线,位于上海的麦道90生产线只生产了2架就草草收场。而且项目尚未完结,波音就通知中方销毁所有的技术资料与图纸。
麦道90项目血本无归,对中国而言是不幸的,但对上海则还没有那么糟,上海至少获得了大飞机研制能力的提升。
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民机部部长王启明表示,麦道90项目带给中国航空工业最大的收获是飞机制造技术上的突破,使中国掌握了很多生产管理技术与项目管理技术,包括如何制定关键的生产节点,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也构建起了以上海飞机制造厂为主制造商,西安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制造厂作为供应商的生产分工格局。
此外,上海得到的另一个好处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架自行研制的喷气式支线客机(2000年11月7日启动、2003年12月21日正式开工)——ARJ21的总装亦放在上海。
角逐大飞机选址
正是与大飞机的这些渊源,使得上海成为大飞机选址时的最大赢家。
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启动风声传出之后,地方政府主导的争夺即鸣锣开演。他们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强调各自的优势,争取民用飞机的生产定点,更争取大飞机的总部。
在大飞机项目选址确定之前,上海与四川、陕西、天津等省市曾展开过激烈的争夺。中国有过研制或生产较大客机/运输机经验的企业有上飞(上海)、西飞(西安)和陕飞(汉中),天津在2006年6月成功将空客A320中国总装线拉到滨海新区,并使之于2008年9月28日投产。四川则曾制造了“歼十”、“枭龙”等先进战机,航空工业基础同样不容小觑。
但最终,上海在第一轮竞争中胜出。“大飞机项目的选址应该以能力基础为主要依据,所以项目应该放在上海,因为上海是唯一开发和生产过大型民用飞机的地方。”北京大学教授路风认为。
毫无疑问,大飞机项目选址上海,相当于给上海的产业和企业创造了转型和提升的巨大机会。很快,上海便将这一机会变成了政府规划,变成了上海打造国家级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的行动方案。
2009年8月,上海民用航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公布。方案显示:上海将打造国家级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力争2012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形成大型客机的总装和研发基地、ARJ21-700支线飞机30架批产、商用飞机发动机研发中心和航电系统集成产业化等。还将围绕民用飞机、商用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等四大重点领域,形成浦东临港、浦东张江南区、闵行紫竹等5个产业集聚区。
2009年9月公布的《上海推进民用航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又将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产业规模明确为在2025年达到2000亿元,相当于比2012年的规模扩大10倍。
争夺工作份额
在争夺大飞机项目选址失败后,各地政府又开始了新一轮大飞机产业布局的争夺。大飞机项目“主制造商-供应商”的模式,亦给了各地政府机会。
据报道,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成立后,各省市的领导纷纷亲自带队,登门拜访中国商飞公司,希望能够在大型客机项目中获得一定的工作份额。而在中国商飞与各供应商签署合作意向书的现场,亦总能看到地方政府官员活跃的身影。
“大型客机项目被誉为‘工业之花’。虽然没有确切的比例计算,但大飞机投入产出比非常高。” 申银万国高级分析师李晓光介绍说,支持并吸引大飞机项目落户,不但可以带动地方的产业升级,促进就业,还可以拉动当地GDP。
据测算,大飞机项目一旦形成产业规模,1名飞机制造工人背后,需要80名下游零部件领域的工人。
大飞机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产业带动力成为地方政府趋之若鹜的最好理由。除了拥有西飞、成飞、沈飞、哈飞等老牌航空制造企业的相关地市,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河北等省份也纷纷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区,并承诺为大飞机项目提供融资、工业用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以促进大飞机设备生产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
洪都集团入围大飞机项目机体供应商名单后,江西省即推出了一个投资200亿元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的计划,并于2009年12月23日开园奠基。南昌航空工业城的目标是拿下大飞机项目结构件的20%以上订单。
湖南在2008年9月即开工建设“长沙航空工业园”。该工业园位于长沙望城经济开发区,占地1200亩,计划分三期共15年投建设,资规模35亿元(建设投资),建成达产后年产值53亿元。一期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其中国际合作厂房(用于承接国际转包业务)、特种产业厂房(用于热处理、表面处理)已竣工。此外,国家级的起落架工程技术中心立项正由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评审,预计年内开工。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田永波告诉《上海国资》,C919大型客机的起落架将在这里集成交付,该公司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亦将落户此地。
“该园区的定位是大客起落架集成交付、中小型飞机起落架系统集成基地和国际转包生产、航空维修基地,是湖南省为带动航空工业区域性发展和增加地方专项能力建设而引进的(2007年5月,湖南省政府与中航工业签署了《关于共建长株潭航空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布局“中国西雅图”
波音发源地美国西雅图,聚集着上千家的航空配件生产厂商,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在大飞机项目宣布落户上海后,上海的航空产业链亦开始悄然进行布局。
2009年6月6日,由原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厂改制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含浦东、大场两大基地)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7月6日,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隆重奠基。8月22日,中国商飞公司总部正式入驻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25号的中国商飞大厦。9月3日,位于闵行紫竹园的中国商飞客户服务中心正式揭牌。
至此,“一个总部、三大中心”(即:大飞机公司总部-研发中心-总装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的大飞机制造产业链在上海正式形成。未来,该产业链将形成民用飞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航空运营、金融租赁、维修改装、转包生产等较为完善的业务链。
权威研究报告显示,在大飞机产业链条中,飞机制造商的产值仅占其中的1/4,更大一部分产值来源于航空产品配套产业链,如发动机、机载设备、航空材料等领域。在这条配套产业链上,上海的争夺亦不遗余力。
大飞机各部件中最具价值的是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上海的主要精力亦放在这两部分上。
2009年1月18日,大型客机发动机项目责任主体——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该公司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控股,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参股,注册资本60亿元,以给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装上“中国芯”为己任。
为加速航电产业发展,2010年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航工业签署了共同投资发展民机航空电子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目标直指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基地。当天,上海仪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烟台蓝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闵航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以及中航航电公司六方还签署了关于共同投资组建民机航电产业公司的合作协议,该公司将注册于上海市闵行区。
一个大规模的民用航空制造业版图已经在上海的浦东、张江、大场、闵行紫竹园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