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美国总统比尔8226;克林顿(Bill Clinton)曾谈到互联网具有“革命性的民主化潜力”。而今年,他的夫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对互联网自由发表的一个谈话,则悲观了许多。站在展示柏林墙碎块的博物馆里,她悲叹道:“正当网络延伸至全球各国时,虚拟的墙正不断冒出来,取代看得见的墙。”
年轻的互联网吸引了许多既崇尚道德、又想获利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正如谷歌里那些天真的人所讲的那样:“不作恶”。但是,如果说人们希望这种新技术天生就是一种自由化力量,那么看见集权政府颇为轻易就能控制互联网,这种希望已经开始动摇。
想想最近的一些例子吧。为抗议真实的政府审查和监视,谷歌(Google)离开了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吧)。离开时,其西方同行没有效仿。一名曾在伊朗被捕并遭到刑讯拷问的记者,正在一个美国法庭起诉诺基亚西门子网络(Nokia Siemens Networks),控告后者向伊朗政府提供了监视技术。在印度和一些海湾国家受到“禁入”威胁的黑莓(BlackBerry)制造商Research in Motion(RIM),开始考虑是否要给那些国家的政府权限,让他们能访问用户加密的电子邮件。部分出于其它国家可能效仿的担心,分析师纷纷下调了对RIM的评级。
大型技术公司或许不得不出于利润的原因牺牲了一些原则,但即便不担心道德标准的投资者们也很难高兴起来。他们看到,在一些本来大有希望的市场中,许多公司被挤在咄咄逼人的政府和担心数据安全的消费者之间。更为普遍的是,投资者们不希望技术行业失去头上的光环。
在某种程度上,问题在于人们的预期过高。人们本以为大型科技公司能够成为打破边境的全球化——过去十年的热门词——的代言人,但这些公司却遭遇到了下决心行使主权的民族国家。理想主义者和投资者应记住,后者仍旧比起前者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