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了吗?](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41787067834.jpeg)
近期,通用电气、巴斯夫等跨国公司的高管罕见地公开批评中国的商业投资环境“恶化”,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甚至警告,通用正在其它资源丰富的国家探索更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回应,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那么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真的今不如昔?
黄辉
矢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原毕博全球执行副总裁
丁杰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
欧盟中国商会《2010商业信心报告》负责人
对外资企业来说,中国的投资环境真的“今不如昔”了吗?
黄辉:这个问题要放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看: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让外企感觉到了压力,于是原来在中国很正常的一些事情也让外企高管们感到威胁。
至于中国的经济政策,仍然是开放的、不断变好的,不过开放的速度可能不令人满意。比如在一些招投标中,因为不够透明的制度,外资(尤其是高科技外资企业)的竞标失败了,就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此外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垄断行业开放等老问题。
丁杰:欧盟中国商会《2010商业信心报告》显示,48%的受访欧盟企业认为,地方保护主义和对外资的反感仍然是在中国进行商业活动最大的非市场风险因素。这个数据和前两年大致持平,但排在前四位的市场风险(全球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形势、国内企业竞争、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前两年相比有显著下降,因此对保护主义的担忧,对外企高管而言相对更突出了。
此外有39%的受访企业认为未来中国政府的政策会更不公平,认为更公平的比例只有10%。
怎么看待跨国公司的这些公开抱怨?
黄辉:对外商继续投资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这是一个预警,需要政府的重视。我们知道跨国企业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是一股很强的抵制反华浪潮的中坚力量。如果不重视这个预警,会失去这些跨国企业的支持,西方国家可能因此退回到保护主义。我认为,跨国企业的这些抱怨能公开提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的友好,是务实的做法。
丁杰: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这些抱怨。从我接触情况来看,外企高管们是很慎重的,他们清楚发出声音的潜在风险。可能有些人又要扣上“阴谋论”的帽子,但从上述调查数据看,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是欧盟企业高管的切身感受,是真实的声音。另一方面,他们有抱怨而不是一味迎合,也说明他们不是只图短期利益,而是真心愿意在中国开展长期业务,希望政策和制度变得更好。
对外资企业,中国当下的经营环境中有哪些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
黄辉:垄断企业的开放是最需改进的。目前的速度和姿态都不能令人满意,不仅外资反对,民营企业的反应更是强烈。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对国有企业来说也是好事,会让他们变得更强。总之,进一步开放文化、电信、银行等垄断领域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丁杰:我们今年的报告中增设了一个调查问题,即关于在中国投资遇到的监管阻扰。受访欧盟企业最大的困扰是法律法规的执行标准不一,受访企业39%选择这一项。其它需要改善的,包括注册手续(33%)、知识产权保护(29%)、签证和工作许可证(26%)、地方政府的执行力(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