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总是有专家呼吁“不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在QQ 的签名档已经成为个人广告位的今天,这样的提法几乎绝迹,因为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互联网就是真实的生活。
文/刘龙静 “求租北太平庄附近两居室”;“房子已经找好,多谢海子推荐,此黄金广告位招商。”——这是李婧最近一周的QQ 签名档,从2006 年开始,她的QQ 签名基本都以类似的个人动态为主,偶尔也帮朋友们发发“小广告”。 “不要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李婧特别强调,“我的QQ 好友有400 多人,你要是体验过,就会知道,这样的群人能量有多大,别说求租房子这样的小事,前一阵我无聊在签名档中挂了一句‘谁能赐我一张免费的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没想到一个前同事跳出来说:‘我男朋友在周杰伦的经纪公司工作,或许能有呢。’第二天,还真的就给我快递来一张门票!” 李婧是北京华夏传承文化传播公司资深编辑,习惯在QQ 签名档做广告,还源于2006 年春节的一件事。 那是李婧和老公结婚的第一年,按老公山东老家的风俗,结婚第一年必须得回老家过春节,可是到青岛的火车票居然被“黄牛”卖到700 元,基本和飞机票一个价。转而再买飞机票,合适时间的航班早就已经满仓,排队整个通宵买火车票未果的李婧,一大早就悲愤地把QQ签名改为:“回个山东比登月还难!”不少好友看到了都纷纷发消息关心怎么回事,当李婧快把自己说成祥林嫂的时候,救星出现了。QQ 好友里的一个客户得知他们是要回青岛,说:“我同事打算自驾回去呢,帮你问问看能不能搭车。”最后,那年春节李婧就这样轻松回到了青岛,好心的客户同事甚至把他们夫妇俩送到了家门口。 请敢开口求人,也要乐于授人玫瑰 和李婧有相似经历的是就职于某国际知名IT 企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叶亮。去年,叶亮工作了4 年的公司爆出将被收购的消息,并有传闻说大部分员工将被抛弃。于是叶亮在QQ 签名中写道:“还是主动离开吧,有合适岗位请推荐!”立刻就有好几个朋友要过他的简历,他现在的工作,正是其中一个朋友推荐给自己公司人资部门的。“都说城市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过我倒觉得网络可以弥补这种距离。去年给我介绍工作的朋友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认识的,大家聊得投机就加了QQ 好友,严格地说,大家应该算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就算是上世纪70 年代,帮陌生人介绍工作,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呀。其实,现在的邻里关系也没那么远,像我们小区就有好几个业主QQ 群,我不太爱看物业的各种通知,有一次不知道小区要临时停水一天,等到回家发现没水,在群里问了一声,好心的邻居就借了我一桶水应急。当然,我也会经常帮邻居们解决电脑故障。”叶亮说。 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扩大交际圈的最好方式,曾经一对一的在线聊天工具,很难让人感受到对方也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人”,网友更像是一种猎奇。当QQ 群、网络社区出现以后,小圈子文化将“面目模糊”的网友进行了一些细分,加入一个群,其实就是加入了一个小圈子,群里的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就成为了信任的基础。大部分时候,通过群聊,你都能交到好几个理念更为一致的朋友,这时对方之于你而言,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ID 和一串数字了,而是一个真正可以交往的朋友。说起这种对基于QQ 群朋友的信任,在位于北京东直门来福士广场某公司做市场工作的喜鹊应该比较具有代表性。就在上个月的一天下午,喜鹊照例在一个聚集了大量快消品市场推广同行的QQ 群里和大家交换些经验,突然有人在群里通过手机留言说:“上地铁才发现忘记带钱包,除了公交卡和手机啥也没有,有在东直门的哥儿们能借200 块钱吗?”虽然和这个发言人从未谋面,但是在网上大家已经非常熟谙了,喜鹊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自己手机号,并表示自己可以下楼把钱送到地铁口。事实证明,喜鹊并没有受骗,而是多了一个可能成为生意上合作伙伴的朋友。
网络让每个人都成为结构洞A 想要找工作,B 正在帮公司招人,他们只能在求职网站上相遇吗?还真不是!在某通讯设备公司任客户经理的罗莉就常常充当这种平台角色,由于工作出色,罗莉是很多猎头的目标,她一般都会把这些猎头加到QQ 好友中,而这些猎头大都喜欢用“说说”发布最近需要的人才。罗莉只要看到这样的信息都会点击转发,让信息也能够显示到自己的Qzone 更新中,让自己的所有好友都能看到。“转发只是觉得这个信息对别人可能有用,毕竟我的好友里很多同专业的同学,也有很多这些年工作积累下来的同行朋友。有一次一个同行的朋友非得请我吃饭,我才知道还真是促成过好事呢。朋友看到我的转发后,就直接点击进入了那个猎头的Qzone,查看了下对方发布的历史文章,觉得靠谱,就加了好友具体聊,最后居然还真成了。”罗莉说起这个事,一脸的骄傲。 其实李婧的“此黄金广告位招商”应该算是对“说说”功能的更深度利用了,自从发现自己QQ 好友的强大力量后,她开始有意识地把这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她把QQ 的签名档设置为与“说说”同步,只要更新签名就会同步到“说说”中,并加入了大学和中学的QQ 校友。“QQ校友会自动推荐你可能认识的人,我因此找到过‘失散’10 多年的初中同学!”李婧说:“更重要的是,你的‘影响力’更大了,你在Qzone的所有动作和更新信息,也会显示在QQ 校友的好友更新列表中,即便对方不是你的QQ 好友,只要是你所加入学校班级的同学,都能够在他们的QQ 校友首页上看到。所以说我的签名档影响力是很大的,也特别愿意做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帮朋友们散播信息。” 不得不说,随着以“我”为中心的网络社群模式出现,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变得立体起来:在你的Qzone 个人主页上,你能看到所有好友的每一个动态:好友生日、好友更新了日志、说说;访问好友的QQ空间相册看到对方的照片;对方的好友印象里会有其所有好友对他的评价……方便的转帖功能不但让你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留存到自己的Qzone 里分类存档,方便今后查找,更是让你成为了一个结构洞,通过你,把周围的朋友联系到了一起。 网络放大了250 定律 连续12 年荣登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宝座、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乔·吉拉德在上世纪60 年代提出了250 定律:在每位顾客的背后,都大约站着250 个人、这是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同事、邻居、亲戚、朋友,你只要赶走一个顾客,就等于赶走了潜在的250个顾客。 如今,吉拉德的250 定律已经被网络成倍放大,一方面是数字正在向上扩充, 像李婧这样QQ好友动辄500,一度不得不删除一些早期添加的疏于联系的好友,才能继续添加好友的用户大有人在。虽然QQ 好友数不等于 “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数,不过由于Qzone 和QQ 校友的存在,“影响”已经和关系的亲疏关联不大,更多的还在于“传播”的内容和受众基数。“对我来说,我的QQ 好友其实就挺趋同的,像我做销售方面工作,QQ 上很多做销售的同行或者客户;喜欢摄影,好友中也有不少好友在玩相机……总之,你的好友中,某一个方面特征肯定和你是一样的。所以,我在Qzone 上更新的内容,肯定会有一部分好友感兴趣,他们会进行评论或转载。”罗莉说。而Qzone 官方推荐的文章中,转载量超过10 万的文章比比皆是。另外一方面,Qzone 这样的SNS 网络也正在让个人影响力的连锁反应数量级地加速,吉拉德说:“ 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的一个星期里见到50 个人, 其中只要有两个顾客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影响就可能有5000 个人不愿意和这个推销员打交道。他们知道一件事:不要跟这位推销员做生意。”而现在,从2 人到5000 人的影响扩张,可能只需要1 天甚至更短的时间。 其实,大部分职场人已经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这种人脉力量,有专家说:“SNS 正在把网友变成朋友,朋友变成网友。”而我们也看到,网友“见光死”已经变成了一个“考古词汇”,自己的QQ 好友中,绝对的陌生人已经越来越少。曾经李婧还在自己的Qzone 里发起过一个投票:你的QQ 好友里有多少是现实中认识的朋友?得票率最高的选项是“80% 以上都认识”。“而且好像也就3 天左右的时间,这个并不算有趣的话题,投票人数就达到了600 多人。而我参与投票的好友,也就不到10 人——多迅速的连锁反应呀!”李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