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什么是50年内能够大规模代替石油的清洁新能源?
洪廷安:至今还没有人敢站出来负责任地说什么是50年内能够大规模代替石油的清洁新能源。现在被普遍看好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和氢能等。它们的优点在于为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缺点在于现在技术上还未能实现低成本大规模供应。 记者:现在的“新能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石油”,也会被庞大的汽车产业耗尽,比如锂电池所用的锂矿? 洪廷安:被普遍看好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和氢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但现阶段受技术限制,新能源技术往往还依赖非可再生资源作为载体,如电动汽车的电池需要使用锂,太阳能光电板需要使用硅。在庞大的产业需求的压力下,这些金属也存在枯竭的可能。要从根本上避免新能源成为下一个石油的命运,只能依靠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能源的零污染和可持续供应。 记者:电动汽车是否会造成最后大家都没电可用(尤其在中国,电荒时常发生的情况下)? 洪廷安:“电荒”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供求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供求关系。即便在供求紧张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可以利用电网夜间波谷充电,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实现节能。 记者:大家对电动车是否低碳存在争议,你的观点如何? 洪廷安:从技术层面来看,现阶段的新能源并未完全实现零污染和可持续,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低碳和零污染。混合动力与电动车现阶段只能实现在使用过程的低排放和低污染。记者: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有限、技术瓶颈待解、基础设施难破局等问题,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关键突破口在哪里? 洪廷安:政府应该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第一,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比如电池技术,政府需要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鼓励。第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更便利的充电网络。第三,出台更细化的补贴政策,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引导新的消费理念。 同时,企业面对这些困局也可以积极地有所作为。一方面,继续加大科研和产业化进程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形成产业联盟,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比如,建立汽车制造商、电池供应商和科研院校之间共同研究的产业联盟,进行跨领域技术研究。 记者:通往汽车电动化的道路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洪廷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市场竞争力。汽车电动化的道路就是在政府补贴的政策扶持的过程逐步建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摆脱政府补贴在市场实现自由竞争的过程。因而其进程是,第一阶段,企业利用政策扶持,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提升,初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第二阶段,细化政府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第三阶段,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从而逐步摆脱政府补贴,实现依靠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化。 记者:各国支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他们都受哪些因素影响? 洪廷安:每个国家自然资源情况不同,有的生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乙醇汽油;有的风能、海洋能或者地热能等自然能源资源丰富,适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电动汽车;还有硅材料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太阳能汽车上有先天优势。 产业基础的情况每个国家也不尽相同,传统汽车发展领先的国家,在内燃机汽车的制造上已经积累了强大的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技术经验。可以利用之前的产业优势,选取过渡式的发展模式。而产业薄弱的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契机,进军前沿技术领悟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是否可以比较下金砖四国、美国以及欧洲几大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异同。 洪廷安:现阶段,汽车发展路线有三种方向: 1.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如金砖四国中的巴西。由于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提供了发展乙醇汽油的天然资源,故其大力发展以生物柴油为核心的新能源技术。 2.利用原有的产业优势,选择过渡路线。如美国和欧洲等传统汽车强国,传统汽车强国充分利用其内燃动力车上建立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 3.利用技术发展新契机,选择跨越式发展路线。虽然在内燃动力车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但在新能源汽车上,研制进程和产品推进速度两者的差距并不遥远。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往往选择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