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G20峰会似乎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兴师动众开会,收获不了实质性内容 诞 生在金融危机之时的G20峰会,在全球抗击金融危机时是有效的,但在刺激政策退出时,显现出低效。 随着经济危机最极端的状况逐渐过去,各国形成共识、达成妥协的难度越来越大。除了已经实行的低息政策外,要出台任何一项新的刺激措施,新的制裁措施,都要经过反复的博弈,激烈的讨价还价。 上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G20会议,成为凯恩斯主义与财政平衡学派信奉者对垒的舞台。 美国政要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他们一再表示,保持经济的复苏势头比财政平衡更重要。G20会议召开前一周,美国总统奥巴马致信G20领导人,呼吁其他主要工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不要执行过度的紧缩财政政策。美国政府经济学家甚至将欧洲的财政平衡政策指为“胡佛时刻”,这是把欧洲的紧缩政策与上世纪20年代大萧条时期著名的反面政治人物美国总统胡佛相提并论,指责欧洲人在主权危机爆发时执行严格的财政纪律是自找麻烦。 而欧洲人和加拿大人则是财政平衡政策的信奉者。他们不顾美国人的呼吁,坚决执行财政平衡政策,要求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厉行节俭——英国新政府宣布30年来最严厉的预算案;德国总理默克尔早前公布节支措施,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节支达800亿欧元;法国月初宣布在未来3年削减1000亿欧元公共开支;与本国首脑表态相应,加拿大央行开始加息。 美国与欧洲、加拿大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可以让全球为它买单,花钱可以大手大脚;而后者主要由自己买单,所以必须财政平衡、量入为出。换句话说,只要美国可以用信用支撑债务体系,就一定会把经济发展置于财政平衡之上,而欧洲、加拿大则须严格实行通胀目标制。欧元区的某些国家刚刚偏离了这一标准,在泡沫浴中狂欢了三四年,就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g20峰会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G20峰会最大的赢家?](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45039498825.jpeg)
最终的结果,在欧洲的压力下,美国被迫作出让步,同意会议公报强调严格财政政策。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看来都是赢家,他们成功地让最终公报的重点略微倾向于财政紧缩。 但美国并非输了。峰会后的《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宣言》表示,经济刺激计划在经济复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前面的挑战仍然艰巨,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威胁。所以,二十国集团的最紧迫任务仍然是加强复苏,为未来经济的平衡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仍然需要继续执行现有经济刺激计划。但与此同时,维护公共财政安全也十分重要,各方决定采取措施有效削减财政赤字。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却被称为G20峰会最大的赢家,由于在峰会前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不再成为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至于执行严格的金融监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由于没有细则加以规范,欧美中的共识和分歧暂时延后。中国遭遇的贸易壁垒,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照旧。 G20峰会似乎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兴师动众开会,收获不了实质性内容。但这个象征意义是如此重要,G20峰会必须坚持。全球由发达国家制订游戏规则,转变为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共同制订游戏规则,各方达成共识,才能使全球经济不至于太过偏颇。中国等新兴国家拥有了全球发言的重要平台。尽管是非正式机构,但谁都清楚,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正式机构。 作者系著名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