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是一只老虎。借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踏板,出笼了。这只老虎到底有多凶险,目前还没人说得清。而这只老虎是怎么养大,会如何为患,除了此中操作人,外界知之甚少。 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很多时候需要搞清事物的基本面。 用现在的眼光看,我们要对上海早先的创业者们投上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当时这些“被逼出来”的金融创新活动,才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诞生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建设的投融资新模式。因为这一创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但每一项创新都有边界,华尔街如此,上海也是如此。上海开创的投融资平台,设置了很多前置条件和约束条件,有些甚至是根据上海独特的市情量身定做,逾越了这些条件,就可能陷入一个危险的境地。有些投融资平台之所以暗藏风险,恐怕在于违背这些条件,强履险地;或是南桔北枳,产生变异。上海自身若违背这些条件,也会身蹈险地。 现在,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上海政府性的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否已近黄昏?换句话说,上海20年前创立久事公司的时候,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市场资金极其稀缺背景下,政府不得已而成立的工具性平台公司。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是逼迫政府“创造资金”;而今天,市场进入资本过剩时代,政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资本的顺畅流转进入提供良好的服务。 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上海进行新一轮的金融创新。 如果我们用全球比较视野,环视欧美地区,发现他们政府的融资模式已经多元化。
![上海久事投资管理公司 上海需要新的“久事公司”](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4517633808.jpeg)
比如美国地方政府融资,常用的一个工具是债券银行。其模式为,地方借款者从债券银行借款(卖出政府债券),债券银行打包,卖给最终投资者(出借人)。现在,市政债券已经成为美国地方政府三大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再比如哥伦比亚地方融资机构FINDETER,好处在于,在法律上它是独立的半公共金融中介机构,避免了政府的道德危机。 虽然是不同的金融产品,但总趋势是多元化、民营化。公共产品的民营化是当前公共领域投融资改革的国际发展趋势,主要涉及城市公用事业运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三大领域。 创新从来离不开一个时代。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创业者们创立了久事公司;现在,因应新形势,上海需要寻找全球大智慧,创立新的“久事公司”,来满足这个城市新的发展需求。 当然,创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像浦东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基金,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等等,都是属于此范畴的创新产品。作为政府,上海需要以公共政府公共财政为纲,为这些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培育创新的土壤,并从这些产品中,找到适合上海这个城市需求的金融产品。 城市的投融资又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上。上海需要接过“久事公司”创新精神的大旗,再次为中国的地方政府投融资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