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工作最赚钱 为钱,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



人们都说“为了生存而工作”。人要生存下去,没有钱是不行的。要想有钱,就必须工作。如今工作的主要动机包括“工作是否有意义”和“是否能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工作和自己的理想是一致的,那是最幸福的。

可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许多人所干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想跳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那就凑合在公司里干着吧。

常常有人梦想自己买彩票中个3 亿日元的大奖,这样就不必辛辛苦苦工作了。但我所考虑的是:若是有了钱,人真的能不工作了吗?事实未必如此。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很有钱的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遗产,这笔钱他一辈子都花不完。当时,那个儿子年近四十,在从事科研工作,境况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然而,那人却始终都感到非常困惑。

因为他产生了“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这恰如对某个家庭主妇称呼其为“某某太太”或“孩子他妈”。尽管家庭主妇在家里也没有闲着,但毕竟不同于在外工作的人,总是无法被人们直呼其名。

工作是俗气的事情吗?

夏目漱石写过一本书,叫做《后来的事》,书中的主人公代助是一个资本家的儿子。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人也聪明,年近而立,却仍在啃老。面对父母的唠叨,代助充耳不闻,因为在他看来,为生活而劳作是低下的。为了五斗米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神圣的工作绝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知道即便一个人没有工作,全家也能过活,所以除非找个艺术家那样不那么俗气的工作,他是决心不找工作的。

代助阅读外国书籍,思考深层次问题,买昂贵的香水,全然不知庄稼之艰难,大手大脚,正如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中所说,是一帮“炫耀消费”的家伙。

然而,因为爱上朋友的妻子三千代,惹怒了父母,断了财源后,代助不得不开始算计过日子了。要让我说的话,就是那个原来漂在空中的阔少爷,终于未能超越地球引力,回到了地上,如同夏目漱石所写:“谁都不能超凡脱俗往前走一步。”神圣的工作当然是不可能如此轻易找到的,很多时候,不得不混口饭吃,还是要回到非玫瑰色的现实中来。也只有这样,人才会成长。

只有工作,人才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代助的父亲经常对代助说:“只有工作,人才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这样的话虽然俗气,却是踏实的。

前一段时间,NHK播出了一个节目,介绍了虽有工作却依然贫困的那些人,其中一个30多岁的人居然无家可归。这一节目让人很受启发。那个年轻人只能在公园露宿,从垃圾箱中捡旧杂志去卖,以此来维持生存。运气好的话,一个月中有几天可以找到扫马路的工作。那个节目问了他很多问题,最后他捂住双眼,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据他说,若在一年前,无论怎样艰苦,他也决不会流泪。可是在工作中, 当别人向他打招呼时,他却泪水夺眶而出。

我不知道别人说了一些什么,也许是“辛苦了”这类安慰的话吧。电视台记者问他:“你曾经说过不应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他回答说,言下之意:我要是有一份好工作,活在这世上还是不错的。他说以前是不哭的。而如今之所以会流泪,也许是因为重新具有了普通人的情感。

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它使我们认真思考“工作”这一行为最本质的内涵。

这就是“使自己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在一个同样的场合,无家可归者路过时,别人一般是不会与其打招呼的。无家可归者只有竭尽全力工作,才能听到问候的话。人最怕被社会抛弃,或是谁都不理自己。如果谁都不理自己的话,那就等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并不存在。

社会基本上是由互不相识的人组成的大群体,因此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某种形式的认可。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增加社会经验。人们称工作的人为“社会成员”,就是这个意思。“成为社会一员”就是从这一意义说的。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恋爱关系及家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意味着互相认可。在这一关系中,问候是最贴切的表达。因此,对“人为什么必须工作”这一问题,我的回答就是:能得到别人问候和问候别人。某一工作对某人是否有意义,他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则是另一层次的问题。

给理想设定终点

最后,我想对“另一层次”的工作意义做一点思考。

如今在职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昨天还工作得好好的,今天突然就不来上班了。也许这些人是坚持到最后一刻,是在无法坚持了才做出不来上班的决定的。这些人所从事的,似乎更多是服务业,而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作。

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过去一直是吸收就业的主要产业,如今已被服务业取而代之了。所谓服务业,说的拗口一点就是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有关的工作——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以人际关系为主的沟通工作。相对于体力劳动而言,它们可以称为“情感劳动”。如今,除了福利、医疗、销售和营业这些院线的服务业以外,所有的工作均已经服务业化了,这是21世纪的职业特征。

服务业又被俗称为“做人的工作”。与人的交流沟通没有固定方式,而且个案处理,所以很苛刻。不同于简单的工作,服务业是无法制定操作手册之类的,它必须依靠每个人付出努力和心血。它既需要体力,也需要动脑筋,会使人感到身心疲惫。

例如美容师和理发师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美容和理发技术,还必须考虑服务对象的年龄、职业和地位,设计适宜的造型和发型。在为对方服务时,还要会通过交流使对方感到很放松。总之,只有具备很全面的能力,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增加回头客。其中,有些人也许就是冲着与美容师或理发师聊天而一再上门的。这样一来,沟通的能力看来就比美容或理发技术更重要了。如今这样的工作在不断增加,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以前根本不需要的能力。

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法做出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定。因此,很多人为此付出了许多,甚至有人在耗尽自己的精力后走上了绝路。阿部真在作品《被剥削的年轻人》中,就描写了一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过于投入工作的摩托车送货员。由于他为自己确定的指标太高,最后的结局很凄惨。

服务业涉及一个“评价”的问题,如果自己努力了仍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然就会产生无奈感。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使人有所发现,从而增加收获丰硕成果的机会,也就是恢复“完整人格”。

19 世纪末,随着追求合理化和效率,职业日益变得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人们成为单一的劳动机器,被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描述为“没有灵魂的专家、没有心肝的纵欲者”,工作仅发挥了人的全部潜能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是通过现在服务业使其完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我曾问自己:“为什么要工作?”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的答案是:我需要别人的问候。当然,钱是需要的,不介意地位和名誉也不现实,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别人的关注。由于别人的关注,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感。淡然,也会使自己充满信心。

人就是这样,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除了工作外,没有其他方法。

 

智光大师对高压上班族的7个佛学心灵帖

不是工作烦,是欲望

没有几个人觉得工作快乐,更现实的是,大部分人的不快乐来自工作。“如果能环游四海就好了!”“我愿容忍今日之辛苦以换取早早退休的自由。”工作族这样注解。

为韩国数十万工作族解开心锁的智光大师说,我们的心灵被工作耗损,问题并不在工作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在工作中产生的难以实现的欲望、傲慢与攀比、野心和不安。

“如果你认定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赚钱手段,我们需要用工作赚来的钱财去别处寻找幸福和自由,那么幸福和自由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这并非是在推崇宗教,而是宗教有种化解的力量,能化解人心最深处的欲望。

文/智光大师

1、痛苦来自工作怎么办?

——我们该审视的,不是这份工作,而是我们的内心

“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再寻常不过了。活着,并不为什么特别的理由,只要能“活着”即可。那么,怎样的活法才是最好的呢?诚然,所有的人都希望过着幸福的生活,不被苦痛纠缠。

可我们真实的人生又怎样呢?人们相信两个人一起生活比孤身一人要幸福,于是选择了婚姻,可之后却被婚姻生活几欲逼疯,还不如独自一人生活。可单身就会幸福吗?绝不,因为人们又会被寂寞逼疯。

职场生活也是如此。

没有工作的人为寻得一份工作忙里忙外,而有工作的却因为厌恶职场,深陷苦海难抽身的也不在少数。有人因找不到工作苦恼不已,有人却因为有工作痛苦不堪。若这份工作是你痛苦的根源,辞职走人又有何难?“舍弃这么好的工作,你是不是犯傻啊?”这些旁人的疑问,大可不必在意,只要安静地离开,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但是辞了这份工作真的就会幸福吗?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其实,我们不该把注意力集中到“是否该放弃工作”这个问题上,而是应该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努力去消除我们在职场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我们该审视的,不是这份工作,而是我们内心“痛苦来自工作”的错误认知。

二话不说先把工作辞了,然后再去追问自己之前苦恼烦闷的原因,大概只会追悔莫及。因为你越是在踌躇难决时撂挑子走人,就越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后悔不已。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目前的职位上再忍辱负重一些时候,同时从这一刻起开始修炼心性。试试看一边工作一边修行是否能使心灵获得安宁。而辞职一事,当你的内心完全平静下来之后再谈,也为时不晚。

人在静心深思后,会心如明镜,愈加聪慧,从而做出无悔的选择。问题是大家在“做,还是不做”的迷茫中,总喜欢把决定权推给别人。做还是不做,这是自己的选择。

2、工作离理想太远了!

——每个目标和理想都既带来活力又带来折磨

虽说行走职场是为了钱,但其全部意义不止于此。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人所不齿,因为大家都相信,一个人必须有目标,并且只有在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才能充满朝气与活力,锐意进取,并从这个过程中受益良多。但每个目标与理想,同时会强加施行给你无尽的痛苦。

欢欢喜喜开了一家店,但经营店面的过程中又会被愁苦缠绕;同样,被某公司录取但随后苦闷也随之而来……

所有情况都是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是什么决定天堂和地狱之间的骤变呢?

人们向我倾诉万般苦恼,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我要随心所欲,心想事成”。最好面试一次就被录取;干够了,可以轻松脱身;想升职,就能如愿以偿得到提拔。诸位不快乐,因为事情不如你所期盼的那么顺利。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必定令你失落。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职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工作场所。只不过对于想进去的人来说,它变成天堂;对于想出来的人来说,它是个地狱。视之为地狱天天期盼逃离,但若是工作时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套利,那么职场生活便会一日如三秋,更加难捱。可见苦闷是源自人心,而不是职场。

3、工作与性格不对盘!

——苦恼和憎恶其实来源于你的野心

工作与个性不对盘时该怎么办呢?其实终归不过一句话:改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便可,为何仍委曲求全呢?一个字:钱。

工作与个性南辕北辙,但不能痛快放手,原因就在于它能保你衣食无忧。而若是做自己梦想的事情,则可能报酬微薄,甚至一无所获。于是,你便说服自己,念在钱的份上,不喜欢也忍了吧。

许多尼泊尔或者菲律宾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韩国来做零活营生,是因为杂务零活适合他们的个性吗?当然不是。原因是他们虽在这里做零活,却比在自己国家赚钱更多。在饭店或酒吧里工作的女孩们是真心乐意侍候前去找乐的男人们吗?当然不是,委屈自己去做这些,都只是为了钱。他们不会终身从事这些职业,而是企盼着在短时间内凑足一笔钱,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诸位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深入内心细细寻索,会发现你对当前不对盘的工作的苦恼与憎恶其实是来源于你的野心。你梦想着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既合自己的个性,又提供优渥的报酬。但现实却非如此。当前的工作实在难以继续,你大可今天就辞职,重新寻觅自己向往的工作。

“纵以千金来聘,决不改变心意。”你一定有过这种想法吧?既然这么想了,就付诸行动吧。也许你会说,如今经济如此不景气,怎么能随便辞掉工作呢?就业是很困难,但只要稍加努力,你就不至于饿着自己。哪怕是去做清洁工,做短暂的兼职,都能保证三餐无忧。

继续一边抱怨一边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现在这个份工作其实还算不错,再找一份更好的也算难事了。虽然叫苦连天,却没有离开,实际还是出于对有利于你的现状的顾虑。心有不甘却原地踟蹰,完全是自己的选择。选择由自己做出,之后的伤痛却归结到他人身上,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欲求,应止于所需。世间没有一个定性的“我”。就如同没有形状的水一样,随着器皿的不同,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修行的最高境界称为“化作”,意即随从因缘灵活而改变。安排你做清洁,就让一切亮堂起来;要求你唱歌,就爽快地答应,放低姿态,这样的生活也一样惬意。

人固然需要钱,但若能在挣钱的同时不沦为奴隶,一直抱有主人的姿态,才能在劳动中尝到乐趣。

4、工作让我生气!

——是非对错,原无定论

火气缘何而来呢?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言行让你忍无可忍。那么这些言行是不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呢?不尽然。有人难以接受,有人则不以为意。只考虑你自己的立场,他的言行的确可恨。

打个比方,当基督教徒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见解时,同为基督教徒的伙伴们确信不疑,但旁边的佛教徒朋友们听了可能就不太爽快了。总统宣布的某些政策,有些地区的人们对此连连摇头,有些地区的人们则拍手称好。

由此可见,并不是某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的怒火,而是相较于你的立场而言时引发了你的错觉。也就是说,不是他令你发火,而是你闻其言观其行后自己生了火气。而生气是因为你认为“我对他错”,所以生气其实是在你过于执著于自己的见解或价值观时发生的反应。所以,若想不生气,将“我才是对的”这一想法放下即可。

个人也是如此,诸位读者在为人父母,养得一儿半女后,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才会恍然明白:年幼时一口咬定的,认为是颠扑不灭的,原来全是错的。

世间原无是非对错。在发火时要懂得自我反省:我又偏激固执了,我又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了。这,就是一种修行。

5、上司太可恶!

——这是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冲突

一位35岁的职场女性问我,该如何与她的女上司相处。“公司女上司情绪变化莫测,做事毫无准则,只随着自己的脾性,从不顾虑他人的感受,言辞刻薄。”但是真正让她苦恼的是,“但是似乎更大的问题出在我身上。我一门心思希望她能认可我的能力,关注到我。我甚至不能忍受她关注其他同事。下班后看不到她我也会想:‘是啊,她也不过是看不清资深、终日徘徊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罢了。她反而需要我去承认、去爱戴的可怜人啊!’这样想着,我似乎能理解她的乖戾暴躁,但是一到公司见了她,又鬼使神差地看她的眼色行事,手忙脚乱中屡出失误!”

分析这位女士的问题,首先是她认为她的上司有问题,并且认为想在这位上司面前表现的自己也不正常。事实上,她错在认为上司是个有问题的人,其次也没有必要顾虑上司的看法。

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镜,要知道,不论这个人说了什么不可原谅的话,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事,也只是一些言语和行为而已。

事实上,你正在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着别人的人生是否倾斜。不是她在折磨你,而是你评判着别人的是否对错,折磨着自己。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那都是她自己的人生,你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干涉着别人的人生。

 什么工作最赚钱 为钱,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

你的女儿都不能按照你的期望去成长,何况你的上司呢?

其次,“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高贵且珍贵的存在,应该目不斜视,堂堂正正地生活。”这种自尊意识反而会使得你尊重他人,理解并接受他人。

之所以把上司看做坏人,是你纠结于“我相”而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想法判断世界,这是一种傲慢心理。

如果人有傲慢心理,那他最终也会走向其反面——卑微。就像痴迷于金钱的人会鄙视没有钱的人,可是遇到比自己更有钱的人就会变得卑微一样。这就像铜钱的两面。

每个人都怀有优越感和自卑感。人们会因为优越感而产生“夸大妄想”,因为自卑感而产生“被害妄想”。这两种心理经常相随而生,很多人在两种心理的交替折磨下自杀,同时容易愤世嫉俗,常常做出随意杀人纵火,对街上无辜行人开枪,这是比肉体患疾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唇裂儿童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本来可以过得开心快乐,可所有看到这个孩子的人皱起眉头,说“这孩子怎么这副模样?”从此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有缺陷,自卑感随之而生。

人们若是小学都不上,跑进深山老林生活,识不识字不算是个问题,以前高中毕业生也能挺直腰杆,但在人人读大学的趋势下,没读大学的人便有了自卑感,那么所有人都留学之后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事实上,客观存在没有优劣之分,卑微之心是从攀比中产生的。

6、未来没有目标

——不要赋予人生太多意义

一位35岁的未婚女性一直很不安,因为觉得自己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对于这种没有计划支撑的飘渺未来我感到心慌。”

我的建议是,观察一下自然界吧,地球绕着太阳转,它追逐的目标何在?答案不必探究,因为地球本来就是这样转的。

再看看地球上的生物,春华秋实、生长荣枯,花儿绽放又凋零,这又是为什么呢?麋鹿和兔子满山蹦跳为的是什么?老虎和狮子又为何活上一遭?没有什么神秘的,这不过是它们的生存方式而已。人类也是一样,从动物的立场看,也是在演绎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就算毫无思想地活着,也不会对自然的秩序和生命界的必然进程有一丝的背离。这不是人类尊严的堕落,也不是自然秩序的崩塌,即使你的人生没有什么目标,也不必恐慌。

对人生给予了太多的意义和期望,难免会变得焦躁不安。就在今天早晨,我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早餐,我还有什么可不安的吗?

7、真是太累了!

——凡事要适度

硬撑着身体做事,健康就会被慢慢损坏,英年早逝,这真是令人惋惜的事情,但是无果无事可忙,也不是好事。韩语里“人生”的“生”字,严格地说原本就是来自于“用”字。我们使用的一些器皿如果不能再用了,就意味着寿终正寝了,所谓还有生命,就是还能用。

人生在世,须有用于社会和他人。诸位如果在公司没有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你承担的就是一个没有生气的角色。所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

为什么工作量会不可避免地加重呢?因为诸位拿了丰硕的薪水,就要负担相应量的劳动。上级布置下大量工作,如果你不创造出相应的价值,那就只有被炒鱿鱼了。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却欲望无边,总是渴望得到超过自己能力的报酬,所以虽然进了大企业,却担当不了与这份薪水相应的工作,以致产生巨大的压力。别人对你评价低了,可能惹得你心里不舒坦;但听多了言过其实的赞美,你就会渐渐背负压力。为了配得上那些浮夸的赞美,你要拼死拼活去完成自己能力之外的工作。职场中受了过高的评价,就要烦心如何才能不负众望。心里战战兢兢,生怕暴露自己真正的实力,脸上还要虚张声势,自信满满,这种表里不一使人忐忑,因此患上精神疾病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医生为患者提供免费医疗,他还会有压力吗?答案是工作20小时也会神清气爽,因为他没有后顾之忧。但是收了千万韩元的医疗费,一颗心也就绝对轻松不起来,如果摆脱钱的羁绊,“医生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想得开,放得下,才能安心又高效。

 

约翰·伍登

不为赢而战

“尽管我一直在为赢而战,但我从来不以输赢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也不以此判断队员们是否成功。我有一个比获胜更高的标准,我也绝不会允许记分牌担任我成功与否的裁判员。”无论是伍登教授还是智光大师,虽然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度,甚至是全然不同的领域,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总是相同的。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相同,伍登从来不把“赢”看做目标,成功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这或许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当一个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全力以赴将事情做到最好,就会拥有它。

伍登的前助理教练埃迪·鲍威尔说:“相比较全力以赴却输掉比赛,赢得比赛但没有发挥潜力会更让伍登教练生气。”

在伍登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不间断地教他了一门哲学,他每次收割后走过坚硬的麦茬,或是在寒冷的夜晚围坐火炉边,父亲都会对他说:“记住,一定不要试图超过别人,但是一定要不断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你能控制的除了这个,别无其他。”

无论在篮球场还是课堂或生活中,要基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根据和别人的比较。

也因为如此,伍登在每遇重大比赛前,总是睡得香甜。“因为我从不‘担忧’未来,而是‘关注’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每次夜半时分醒来,也问自己,我是在为未来焦虑呢,还是在寻找解决办法的途径呢?”

“关注自己的准备、自己的行动以及自己的努力和期望。至于他人的准备、行动、努力和期望,一概不要留意。不要担忧他们如何,让他们为你担忧。”

同样,父亲给了伍登7条建议,第一条就是“忠于自己”。除了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到底,面对充满诱惑的事物不要摇摆,还意味着坚持的信仰是正确的。

什么是正确的?这正是问题所在。

强盗认为抢劫是正确的;政治家认为施加影响力并接受好处是正确的;也有人认为为达目的就该不择手段。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呢?

身处领导岗位,更要清楚这些是非曲直,他直指你的品质与正直,直指你待人接物的方式。只有当领导者更多关注于“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谁正确”;更多专注于“最好的方法”,而不是“我的方法”时,才会有真正的合作和整体的提升。

伍登的教练经

1、在考虑你自己的感受之前,考虑他人的权利,在考虑自己的权利之前,考虑他人的感受。

2、别让你力所不能及的事影响你力所能及的事。

3、如果你没犯错,你就是什么事都没做。我深信做事的人一定会犯错。

4、与声誉相比,更关心你的角色;因为你的角色解释了真实的你,而你的声誉仅仅是别人对你的看法。

5、成功永远不是结束,失败永远不是毁灭。勇气才是最重要的。

6、你不能受制于赞扬或者批评,被其中任何一种态度影响都会成为你的弱点。

7、别按你的成就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标准是你应该能达到什么样的成就。

 

约翰·伍登John Wooden

已经95岁的约翰·伍登在长达29年的大学教练生涯中,指导团队共进行了800场比赛,获胜率达81%。被称为美国运动史上最伟大的团队建设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9787.html

更多阅读

新天CBC,我们需要什么样的CBC? 新天cbc写字楼

几乎所有人到访一个国际大都会,都有着想把它占为己有的冲动,本能的寻求一种城市的融入感和对于这座城市隐藏的记忆:记得公子十五年前第一次去香港“自由行”第一站就去了中环,挤在中环狭窄的街道,仰望以往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高楼大厦,跟身边

现在做什么生意最赚钱 今年什么生意好做点

现在做什么生意赚钱?现在做什么生意最赚钱?这些问题在生活中早已经被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讨论过上百遍、上千遍甚至上多少万遍了,但是真正能找到最赚钱的生意的创业者还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怎样去辨别一个生意是不是最赚钱的呢?也就是最赚钱

QA和QC,我们错误了很久? qa与qc的区别

今天突然想起来,到底QA和QC有什么不同。于是查了一下,得到以下信息。按这样说的话,目前许多公司里的所谓QA其实不是QA,而是QC人员。我们错误了很久?以下是从网上找到的: 简单地说,QA(质量保证)是针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手段,QC(质量控制)是针对

声明:《什么工作最赚钱 为钱,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为网友静候灵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