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故事:吴成以“勤俭”教子

勤俭节约的故事:吴成以“勤俭”教子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 “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 “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28971/404317809.html

更多阅读

孙大愚先生讲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 授人以渔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

孙犁作品的故事来源(段华 孙犁作品风格

2010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日。《天津文学》2010年七月号特别发表段华先生的《孙犁作品的故事来源》以兹纪念感谢段华先生赐稿。感谢《天津文学》两位正副主编张映勤吕舒怀对此稿的大力支持向孙犁先生学习、

建设节约型社会(勤俭节约的故事、名句和格言) 勤俭节约名句

历史上“竹头、木屑和焦尾琴”的故事  东晋时期,大将陶侃督造战船,工地上撒满了竹头、木屑。陶侃见状,传令将这些不为人注目的废品收藏起来。当时,许多人不解个中奥秘。入冬之后,大雪纷飞,冰封大地,路滑难行,陶侃让部下将木屑撒在路面上,使

声明:《勤俭节约的故事:吴成以“勤俭”教子》为网友心同莫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