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为多年生草本,属蕨类植物门,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想要养殖蜈蚣草该怎么养呢?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关于蜈蚣草的养殖方法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蜈蚣草的养殖方法盆栽肾蕨宜用疏松、肥沃,透气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常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培养土或粗沙的混合基质。盆底多垫碎瓦片和碎砖,有利于排水、透气。生长期每旬施肥1次,又可用”卉友”20-20-20通用肥或20-8-20四季用高硝酸钾肥。同时,生长期要随时摘除枯叶和黄叶,保持叶片清新翠绿。吊钵栽培时要多喷水,多根外追肥和修剪调整株态,并注意通风。
【产后处理】:肾蕨盆栽可点缀书桌、茶几、窗台和阳台。也可吊盆悬挂于客室和书房。在园林中可作阴性地被植物或布置在墙角、假山和水池边。其叶片可作切花、插瓶的陪衬材料。欧美将肾蕨加工成干叶并染色,成为新型的室内装饰材料。若以石斛为主材,配上肾蕨、棕竹、蓬莱松,简洁明快,充满时代气息。如用非洲菊为主花,壁插,配以肾蕨、棕竹,有较强的视觉装饰效果。
蜈蚣草的形态特征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叶亚革质,两面无毛。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肾蕨为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株高一般30-60厘米。地下具根状茎,包括短而直立的茎、匍匐匐茎和球形块茎三种。直立直立茎的主轴向四周伸长形成匍匐茎,从匍匐茎的短枝上又形成许多块茎,小叶便从块茎上长出,形成小苗。肾蕨没有真正的根系,只有从主轴和根状茎上长出的不定根。地部(即从根茎上长的叶)呈簇生披针形,叶长30-70厘米、宽3-5厘米,一回羽状复叶,羽片40-80对。初生的小复叶呈抱拳状,具有银白色的茸毛,展开后茸毛消失,成熟的叶片革质光滑。羽状复叶主脉明显而居中,侧脉对称地伸向两侧。孢子囊群生于小叶片各级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囊群肾形。
蜈蚣草的生态习性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生钙质土或石灰岩上,海拔2000m以下,树附生植物,没见过生长在地上的,海拔2300m。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温3~9月为16~24℃,9月至翌年3月为13~16℃。冬季温度不低干8℃,但短时间能耐0℃低温。也能耐30℃以上高温。肾蕨喜湿润土壤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春、秋季需充足浇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浇水不宜太多,否则叶片易枯黄脱落。夏季除浇水外,每天还需喷水数次,特别悬挂栽培需空气湿度更大些,否则空气干燥,羽状小叶易发生卷边、焦枯现象。肾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较低的光照,切忌阳光直射。规模性栽培应设遮阳网,以50%~60%遮光率为合适。
蜈蚣草,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重金属的植物。
蜈蚣草中的砷含量竟可以达到1-2%,而且多集中于地上部分,可做改良土质土壤,一年可以收割三次之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国内砷最为集中分布地带之一的湖南石门,经长达3年时间研究找寻,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石门矿被科研人员发现,并将该矿附近100多种植物纳入搜索圈。经层层筛选以及遗传性能鉴定,当地大量存在的一种优势植物——蜈蚣草胜出。
蜈蚣草的药用价值【药名】肾蕨
【别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夭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可采。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肾蕨的叶或全草。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性味归经】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考证】出自《广西药植志》。
看过“蜈蚣草的生态习性”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