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付出者,一种是接受者。付出者常出于一些目的(当然也有不带目的),比如有求于人,比如喜欢这个人,而付出感情或物质以示友好,而接受者对此接受并与之有相应互动,因此付出与接受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关爱的基础上的。
不少人认为付出要比得到更快乐,因为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这么想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人性使然。虽说接受者也应该快乐,但是如果自己付出与得到的严重失衡,则有一种负疚感,可是,付出者也不是全都快乐,当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则会产生愤怒。
多少相交多年的朋友,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而反目成仇。
这其中的心理原因大体是关系杠杆中出现了不平等。比如付出的一方,Ta付出得越多,在外人看来越有显示自己是强者的动机,而接受者此时接受了给予者的很多的精神或物质帮助,但是他也在瞅时机回馈给予者 ,当付出者给予的太多,接受者没有力量再去互动时,自卑的心理便会油然升起。这多半就是吃力不讨好,反遭人冷淡的原因——因为还不起。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一些恰好的力量帮助,让他度过难关,用自己的力量将事情办得更好,这是恩情,但当给予的太多,超过了他能力付出的范畴,他没有力量回馈,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掘不出自己的力量,这种油然而起的自卑感便会转化为愤恨。
要避免类似的失衡是给予者在给予的同时,不要一味满足自己,也要顾及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有机会去回馈 ,这种关系就是保持相对平衡。
例外:亲子关系
一种关系却是不属于此种范畴中,那就是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中,付出与回报永远不可能对等,父母对儿女的感情通常应是永远的付出,没有索求回报,如果索求回报,这种关系便是失去平衡。
比如: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多是在生活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学习好就行。这个行为模式表面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更好,孰不知他背后的意思是为了父母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索取,如果这样,就违背爱的法则,就会失衡,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付出并不等同于溺爱,溺爱是没有原则的爱,而关爱则是有慈有严。爱华阅读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