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读书少,倘若以知识多少来衡量文化程度,父亲显然属于没有文化的那一类。
母亲后来的继续教育没跟上,但在她们那一代,她已经属于知识分子了。
父亲从不开口对我说关于择偶,关于婚姻的话题,他只说,不想嫁就不嫁,他养我。
母亲总一脸认真的说,这辈子找对象,就得按着父亲的样子,像他的一定不能找。
想想父亲母亲吵吵闹闹一辈子,还是没有走散,越是年老,感情越是稳定了。
我问母亲,父亲不好,为何嫁他?母亲说,男人结婚前一个样子,结婚后一个样子,那时候嫁给他,看中的是父亲家在镇上,方便做生意。
我想过,父亲是爱母亲的,只是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2012年,父亲病危住院期间,我亲自感受过父亲对母亲的那份担忧与挂念。
多少次,母亲打电话总是数落着父亲种种“劣迹”,次数多了,我便缄默不语。母亲察觉到我态度的变化,说的越来越少了。催我恋爱,催我结婚时,我只说,我不想过你和父亲一样模式的生活,母亲便开始讲心里话,其实父亲也没有那么差劲,其实父亲为了这个家很辛苦,其实父亲对我们很好的……
父亲对这个家好,我们岂能不知。我至今不会做饭,也洗不干净衣服,就是父亲娇宠的结果。年前,在超市买了两条鲫鱼准备熬汤,三次电话询问怎么做后,父亲说,一个人做什么饭,要吃什么就去外面吃,吃好一点的,不要舍不得花钱,回家了我再教你怎么做,做好吃的给你吃。可,每一次回家,父亲做了一大桌好吃的,也没教我怎么做。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好像对父亲的关怀甚于母亲了,母亲偶尔也会有些醋意。家庭系统排列理论说,违反了家族系统中隐藏的爱的规律、受到家庭系统动力的牵连,造成的影响或伤害经常会重复发生,从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甚至影响更多代人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断重复着先人的命运。我害怕重复父亲和爷爷那种关系模式,我不想把爱只是深深的埋在心里,我想要表达出来。
父亲和爷爷奶奶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到了父亲和母亲、父亲和我们的关系模式。一句话,父亲用一种习得的模式,应对所有的关系,有的人接受这种相处模式,有的人排斥这种相处模式。排斥的人,内心感受到了痛苦,觉得这是一种伤害,一如母亲。但其实,这些模式的背后都是以爱为基础的,不管最后出来是一种爱的表现,还是非爱,以爱之名。
我不得不承认,我和父亲一样,都喜欢把爱埋藏在心里,然后装得若无其事。我和父亲又是不一样的,我努力的去学习,尝试着去改变。我会直接的问父亲,爱我吗想我吗,父亲有些不好意思的岔开话题,但我知道他心里很开心。有事没事我喜欢给父亲打电话,父亲总说没事就挂了吧,不要浪费话费了,我说话费不贵,我就是想你了。渐渐地,父亲也会表达对我的爱了。
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比之前好了很多,而这主要的原因,或许正是他们有了一致的目标。2013年姐姐买房,2014年初我买房,2015年伊始姐姐买车,父亲母亲帮我们出了很多钱,他们觉得这是好的盼头,有希望的生活,我们虽于心不忍,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关系,因此而变得和谐了很多。
很多时候,会因父亲母亲这种大量的付出,而倍感内疚。独生子女的M姐劝慰我,让他们去吧,他们觉得有希望,有盼头就好,老人们就是这样,不去做了,反而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了。我想,这也正是我努力奋斗的强大理由,想给父亲母亲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照顾与陪伴,我努力变得优秀,希望他们因我而骄傲。
三年来,通过学习、努力,身边的各种关系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我相信只要做出了尝试,结果或多或少的会让我们觉得惊喜。但其实,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被塑造的自己,对结果好像越来越不太关注了,沿途的经历和体会,胜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