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是常态,不忙是变态,这是很多职场人的共识。所以,当碰到这个问题时,没有多少人会反对这个提法。职场最常听到的就是“我很忙”;但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同意,那些说“忙”的人会真的很“忙”?
很多进入跨国公司的人,在初入职阶段,都被告知过一种所谓的“四分法”,就是按照时间管理的要素,将任何事情分为“紧急的重要的”、“紧急的但不重要的 ”、“重要的但不紧急的”和“不重要也不紧急的”。
公事缠身,几乎每件事情都可以被贴上“紧急”的时间标签,但是否每一件事情都是“重要的”,都将变成自身工作的“重点”?理论终归是理论,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自的选择中透露着不同的打算。
“忙”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是一种借口,用来躲避一些自己不想触及的事情,而同时又可以以“忙”的状态来确立貌似专业、正当的职业形象。陪客户在MSN上闲聊,突然说句“马上去开会了”便悄然下线,实则是出外抽根烟发发呆;在部门开会时,抱着笔记本目不转睛,托辞是“处理总部重要文件”,却是上网看今天的大盘或看某篇财经分析。因此,就不必诧异办公室里匆忙的脚步声为什么总是那么频繁,通话声音为什么总是那么响亮,一切就如同向周围同事大声提醒:我很忙,正在处理非常紧要的事情。
放眼望去,很多人走进了误区,以为“忙碌就是专业的代表”。于是,他们遵循着众多管理书籍的劝告,“让老板觉得你很忙”、“让同事觉得你不空闲”,将“忙碌”作为自我的装扮,传递出貌似成功的状态和仿佛天天向上的努力和与之相伴的好运道。但却不知,自己的主管早已洞悉一切,“十年媳妇熬成婆”,当年他们也是使用同样的技巧去谋得了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信任。于是,在看破真相的主管面前,总是说“要做紧要的事情”的人总也得不到提升,还因此往往会被扣上“效率低下”的帽子。
当“我很忙”成为口头禅的时候,失去的可能会很多。面对朋友说“忙”,等于传递一种讯息:“你不是我想去在乎的”;面对家人说“忙”,也无疑于拒绝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温情关心。而对自己说“忙”,也会让身体去忽略潜在的疲惫和劳累,难免有一天过度透支。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有关“时间管理”有个挺经典的比喻,用一只木桶象征一段时间,而桶里装着的不同东西象征在这段时间里面要做的事情,装满桶表示最大的工作量。如果这个桶里面早就已经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的话,就再也没有机会把象征着“重要事情”的石头装进桶里面了。
而反过来说,如果首先把石头装进去,桶里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空间来装剩下的东西。因此,有效的时间管理,就需要分清什么是石头类型的事务,什么是细沙,什么时候是水,并且建议总是把石块型的事务放在首要位置。也只有偏重石块型事务的人,才是真正有效率的人,这类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关键,平衡控制,顺风顺水。
忙,也许是工作的状态,但不应该成为常态。“忙”是“心已亡”,心已经失去活力,还怎么奋力向前?给心灵放个假吧,哪怕是一天下午的休闲,一个小时的轻松甚至是几分钟的深呼吸。爱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