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本身不是坏事,只有当思考阻碍行动的时候才是。
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当当网上购书,买5本还是买6本久久无法拿定主意(我保证不是经济困窘)。她头头是道地分析了每本书的优劣,细化到“如果我买了这本,好处是什么,遗憾是什么”,等到全部讲完之后,手一摊,撇着嘴问我:“我到底买不买了?”
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每天拿出五成的时间思考就够了,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
其实就我的观察来讲,压根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恨不得纠结到临行前一秒,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说一句“就这么做吧,我拿生命给你保证没问题”,然后才肯下手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发现“人生压根没有任何保证”这回事吗?
“三思而后行”,到底要思多久?
坦诚地讲,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做计划、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真的是一把双刃剑。被灌输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其中的“度”其实难以把握。
于是,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成长剧痛期”,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疼痛自然更加难忍。
我们很无助地发现,考试的时候,只要把公式都记住了,难题都搞清了,就能考个差不多的分数;只要你用功,就能考上好大学,就有一个好前途。
可是,当真正走入社会之后,我们面前所有的洗脑者,同时也是保证者,全都不见了。就连一向苛刻的父母,也柔软下来。没有了高考这么凛冽的人生目标,我们仿佛只要有一份工作、能生存下去,就不错。
这时,不满现状、性格里愿闯爱拼的人,就不免开始混沌,我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我努力就会有结果吗?几条看似差不多的路我都想尝试,但只能走一条,谁能保证我不会后悔?
于是就有了无休止的绞尽脑汁和挠破头皮的利弊分析,长此以往,我怀疑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记忆会控制你,在做大事小事之前,都要经历泥泞挣扎的“思前想后”和自我折磨。
以前我大多的不爽和恐惧,都来源于对选择之后未知结局的担忧,我永远像一个悔“棋”不倦、在麻将桌上被人讨厌的弹簧手,恨不得来来回回地悔改。我总是希望自己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绝对不能有误,这远远超出了完美主义的范畴。
这不仅让我身边的人压力极大,还更多地折磨了自己。可惜很多年后,我发现如果有对错之论的话,我该选错的地方还是选错了,遗憾的地方也能写满一张纸,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慎之又慎的神经质,而达到事事完美的皆大欢喜。
反倒是,很多本来说不定可以发出芽的种子,被我在思考之后摒弃了。由于不确定,所以也没播种。
当我在家里待了十天也没能想清楚,应该先去哪个公司实习、尝试的时候,我灰头土脸迷茫得想跳楼。但当我最终随便选了一家,跑去上班的第三天,就碰巧遇到了一个懂行的同事,他跟我聊了一中午之后,就否定了我的另外几个选择——比我苦思冥想十天的结果轻松多了。
有时,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一份积累,会在哪一个机会上为你争取承载命运的优势;你也根本不知道,在你广撒网的时候,会捞上来哪一种鱼。也许当你真的来到海边,看到一群一群捞鱼的人,然后突然顿悟,不想捞鱼了呢。
况且,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你得让问题先真实地暴露出来,而不是永远停留在设想中。
是的,有些事需要先开枪,再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