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收到年轻朋友的邮件,他们问:“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为人所知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感同身受。通常我们一毕业就会进入一个平台期。以前学校的课堂人为的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在那里,老师会关注你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收费了,而同学们会关注你的想法是因为他们付费了。在你的人生中再也不会有这么专注的听众了。
很快,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根本没必要关心你在想什么。这听上去挺残酷,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作家Steven Pressfield所说,“不是因为人们太过吝啬或残忍,他们只是太忙了。”
这其实是件好事儿,因为只有在你弄出点名堂后,你才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你不名一文之时,你不会有外界的压力。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断的尝试,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在你籍籍无名时,没有什么外界的干扰,你可以专心致志的追求卓越。没有什么公众形象需要维护,没有巨额支票需要支付,没有股东对你指手画脚,没有代理机构的邮件需要处理,没有一堆人跟在你身边前呼后拥。
一旦你站在了聚光灯下,你就再也无法回到以前那种自由状态了,尤其是当关注你的人开始付费的时候。
享受你默默无名的时光吧,好好的利用它。
(爱华阅读配图)
如果说我有什么让你名动天下的独门秘籍,我会立马给你。可是,我只有一个世人皆知的所谓秘方:做出好东西并与人分享。
这个得分两步走,第一步,“做出好东西。”当然这个挺难,也没有捷径可走。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必须每天勤练不辍。而且,你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瓶颈,甚至失败,然后破茧重生,变得更好。第二步,“与人分享。”在十几年前这事儿还是挺艰难的,不过现在简单多了:“把你的东西放网上就行。”
当我告诉人们这个时,他们又问,:“互联网有啥秘诀啵?”
第一步:思索一些事情;第二步,邀请大家和你一起来思考。记住,别去研究那些大家都在研究的东西,如果大家都研究苹果,你就去瞅瞅橘子吧。你分享你的热情越彻底,人们越会觉得你的作品有亲切感。艺术家不是魔术师,揭秘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Martha Stewart教你如何装点你的房子和美化你的生活。她也无私的分享了她的秘技。人们喜欢那些分享的秘密,有时,如果你分享的东西足够牛掰,作为回报,他们会愿意购买你销售的东西。
当你把你的工作流程公开,并邀请人们参与其中,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以我的网站Newspaper Blackout为例,我从那些提交诗歌的网友那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我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偷师的高手。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
你不愿现身网络仅仅是因为你觉得你没啥好说的,但你可以投身网络去找些你想说的。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发布你成型作品的平台,它也可以是你尚未成型想法的孵化器,对于你那些尚未开始着手的工作,它也可以是一个酝酿工作流程的地方。
许多艺术工作者会觉得经常流连于网络,会吞噬他们的工作时间,不过我发现,现身网络会产生一种外界督促效果。绝大多数的网站和博客都是按逆时间序排列的,网页的访问者看到的帖子是你最近发布。而人们通常会用最近的表现来衡量你的水准。(译者:尾因效应,绩效考核里最常见,年底了好好表现一下,会让很多不理性的主管忘记你之前糟糕的表现。)这让你随时保持警惕,让你持续思考你接下来要发布什么内容。当我们面对一个空空的容器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冲动去填满它。多年来,一旦我开始迷失,我就去我的网站看看,并扪心自问,“我能写点什么放上去吗?”
学习一些计算机编码知识,学会如何建立一个网站、博客、微博(译者:原文是Twitter)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体工具。在网络上找到那些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并和他们互动,把你的成果分享给他们。
你不用什么都拿来分享,事实上,有的时候你最好有所保留。你可以分享你所有产出的一部分。比如草绘、涂鸦或一小段片段。你也可以展示一小段你的具体步骤。仔细想想清楚,你分享的东西应该对大家有价值。比如工作中的一些小技巧,一篇有意思的文章链接,一本你正在读的好书。
如果你还是为分享你的秘籍而惴惴不安,你可以把它们打散后分享出来,只分享一些无法串起来的片段。你是发布这些内容的决定人,你自己决定你要分享哪些内容,以及分享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