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半的儿子,每晚都要抱着一个小绒毛狗入睡。记得去年,也就是儿子四岁多的时候,一个幼儿心理医生曾严肃地告诉过我:“造成这种状况绝对是单亲的 缘故,你千万不能让他再这样抱着小狗睡了,这会妨碍他在心理、性格方面的正常发育。”事实上,我就是为了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和胆量,从小培养他男子汉的坚 强性格,才一直让他单独睡的。但是,培养男子汉是一回事,宝宝的心理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为了满足他在心理上对安全感的需求,我一直允许儿子抱着他 最喜欢的小狗睡觉。我相信,当我每晚和儿子说声“晚安”、关上房门之后,他能安然进入梦乡,这只被紧紧抱着的小狗,它的功劳不可抹杀。所以,我对儿子的这 种“恋物”行为,从未想过要刻意去阻止。
但是,我的这种自信,因为儿子的一句话而开始动摇。那天晚上,儿子在床上抱着小狗,突然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小狗每天晚上等我 睡着之后,它都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地爬出来,睡在被窝外面,它可真是不乖。”而真实的情况是:有的时候,是因为我怕磕痛儿子,而在他熟睡后把小狗拿到外面; 有的时候,是因为儿子翻身、蹬被,而使小狗改变了最初的位置或姿态等等原因致使每天早晨儿子醒来时,见到小狗都不是头一晚入睡时被他抱住的姿态,而是躺在 了被窝外面。我试着跟他解释小狗躺在被窝外面的真实原因。但是,儿子执意不相信,他宁愿、也坚持相信,小狗是自个儿钻出被窝的。
我突然有点担忧起来:作为5岁零8个月的幼儿,应该已经能够分辨想像和现实的不同,也应该能够分辨玩具和活物的不同。也许在梦中、或者在想像 中,儿子把这只小狗当成了活生生的小动物,但回到现实,怎么也不应该执拗地相信:这只绒毛小狗会“自己走出被窝”啊?也许,是时候把陪睡的小狗拿走了?但 是,当我讲完睡前故事,关上灯、掩上房门之后,儿子又如何独自面对黑暗和恐惧?怕黑、怕孤独是人的天性,更何况一个5岁的孩子?那么,仍旧让小狗陪着儿子 睡?但是,儿子养成依赖的习惯该如何是好?他总是把想像当作真实该如何是好?这会不会影响他对其他事物的正确认识?对想像与真实的混淆,会不会扩大到生活 中的其他部分?一个5岁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这样地折磨着我、为难着我。
妈妈放松心情,孩子更添快乐
五岁半的飞飞每晚抱着小狗入睡,他分不清现实中的小狗和玩具狗的区别,如果没有了小狗,飞飞会恐惧吗?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细细解读。
飞飞的行为有据可依
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4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事实与虚构分不清楚的现象。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告诉你:“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很漂亮的摩托车”或是“妈妈带我去水上乐园 玩了”,甚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家长和老师会以为孩子在说谎或是吹牛,是一种学坏的倾向,于是便紧张起来,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或者 义正词严地进行训斥,认为一定要防微杜渐。但孩子决非存心,他们可能只是对所描述的情境或是对象极其向往、充满渴望,希望有一天美梦成真。通过幻想,他们 感受到一种替代满足,甚至说出来与人分享。所以,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现象,耐心地解释和提醒,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否则会伤其自尊、引起自卑。
孩子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万物有灵”是孩子的另一种普遍的思维特征,他们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 们自己那样活动。4-6岁左右,孩子把对人类有用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太阳是有生命的,“因为它带来光”;山没有生命,“因为它不会做任何事”。
看来,飞飞的心理行为还是有据可依的。当然,到学前晚期,儿童的思维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其“合理性”和现实性也日渐突出。所以,飞飞妈妈的担忧又显得不无道理。
小狗是飞飞的情感交流物
不过,我还是觉得飞飞妈妈有些过虑。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除了受其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毛绒小狗在飞飞是一个替代 依恋物,一个能给自己父母般温暖和安抚的对象,飞飞对小狗的感情已经远远超出旁人,所以为的只是一件玩具而已。也许,他一个人的时候和小狗之间还有许多的 情感交流呢。所以,他宁愿相信,小狗是有情有性的,而不接受成人的所谓真实的解释。因此,不能单凭这件事推论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并为此忧心忡忡,而要从 更全面的角度,看孩子在其他方方面面是不是也有类似表现。
另外,对于男子汉的锻造,我觉得传统上,我们也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只有刚毅勇敢、无所畏惧才是男子汉的固有属性,而柔情和温存则不值得鼓励。 其实,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正视并积极关照每个人都存在的心理上的脆弱,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和温暖,然后才可以以此为基础,从容地面对世 界。
妈咪先减轻自己的忧虑情绪
还有,飞飞妈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一直隐隐约约都在担心单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往坏处想?自己感受的孤独,也更多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实际上,你的这种脆弱心理,更可能成为孩子健康心理的无形杀手。
所以,现在飞飞妈妈应该做的,首先是减轻自己的忧虑情绪,因为这可能传染给孩子,让他更不安,更期望有所依赖。还可以通过给孩子更多陪伴,分散他的注意,让他能一点点减少对小狗的依赖。
为孩子身上发生的很多问题的忧虑,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对孩子心理世界的一知半解,来源于我们“以己之心,度子之腹”而生的自以为是的误解。放松心情,其实孩子和自己都会添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