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当朝皇帝居然生死不明,亡无确切出逃路线,死无确切葬身之地。尽管历史上有人试图搞清这个谜,可是600年来一直未破解。出亡之谜未破,其后人倒是有几支一直在衍生。孰真孰假,这在史学界一直是个讨论不清的谜。这个生死不明的皇帝就是朱元璋钦定的大明帝国第二代国君建文帝朱允炆。
明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之子。因其父朱标英年早逝,故老皇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这位皇长孙朱允炆。1398年,朱允炆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文,故历史上又称他为建文皇帝。
朱允炆建立政权后,感觉到藩王势力过大,已危及中央政权,因此着力削藩。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向有问鼎朝廷的野心,朱允炆一削藩,他即从削藩前的装神弄鬼转为振臂高呼要“清君侧”,并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冠冕堂皇地打着保卫朱允炆的口号前来抢夺朱允炆的皇位,可谓居心歹毒。
朱棣打到南京后,在内奸的策应下顺利地进入了南京城。此时,宫中大火熊熊燃起。当朱棣派人从宫中的火堆里扒出尸骸后,即假意认定是朱允炆自焚而致,并且猫哭耗子假慈悲地诉说:“我是来保护你的,为什么要自焚呀”之类的谎言,以此证明皇帝已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就是当然的皇位继任人,并扬言,以国君之礼将朱允炆礼葬。这就是朱允炆自焚说的由来。
可是,朱棣声称为朱允炆按国君之礼安葬,其陵却史无发现。南京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儿子朱标的陵墓。朱棣后来将都城迁往北京,成为首位葬在北京的明代帝王,自然不可能有朱允炆的陵墓。
事实上,朱棣明知朱允炆是逃出了南京,故意说他自焚,暗地里却一直派人缜密侦察,生怕朱允炆什么时候出现,一下打倒自己。因为篡位一直是他的一块大心病!以至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也混有以刺探各种情报而闻名的锦衣卫人员。因为有人说朱允炆逃到了海外,为了弄清事实,朱棣肯定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
与自焚说相比,朱允炆出亡说的赞同者相对较多一些,这在《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考证》里均有记载。记载表明,朱允炆是在大臣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的。对于出亡说,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持有相同看法。在乾隆四十二年重修的《明史·恭闵帝纪》中说,这位破解这一谜案的严谨学者。在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潘群老先生的引见下,笔者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马渭源先生。
马渭源先生说,本来自己的《从南京到北京之魔鬼的天才皇帝朱棣卷》今年上半年即可问世,但由于建文帝出亡后葬于福建宁德这个谜案的遽然破解,读者朋友亟盼着能有一本详细介绍破解谜案过程的书,加之其间极个别媒体的恶意炒作甚至夹带人身攻击,也鉴于一般文章受字数束缚无法展开事实的限制,因此就将考察文章扩充成书,以满足读者朋友求知的欲望,以及澄清破解历史谜案的事实真相和报答大家对他本人的厚爱。
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棣遣中使出后尸于亡福建宁德》的书仍旧交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火,诈云帝尸”。一个“诈”字,连清朝人也看透了朱棣的阴谋诡计。
既然建文帝是逃出南京了,那么他逃向何方了呢?他的下落又是如何?对于这个问题,明清以来,一直到现当代,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研究、探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对上海《文汇报》徐作生先生的苏州穹窿山之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其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也作了大幅度的展示。时值2010年,笔者通过央视《百科知识》栏目,观看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潘群,明史专家、凤凰传媒集团高级编审马渭源两位先生与福建宁德的几位朋友揭密福建宁德建文帝遗迹上金贝古墓,以及支提寺云锦袈裟的专题,知道了福建宁德居然也有建文帝下落的重要谜点。
笔者在采访马渭源先生之前,并未与其谋过面,但却看过他近年出版的《从南京到北京之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感叹600年来终于有人为朱允炆立传之余,也被马渭源先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根有据的史料挖掘,以及观点鲜明的学术观点所吸引。
《破解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首先为我们理清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谜。因为长期以来,在朱允炆生死的问题上,有一种全信明代官史的倾向。而明代官史,特别是朱棣及其子孙,他们会将篡位的事实写进去吗?会讲清朱允炆生死之谜的真相吗?而马渭源先生的研究则是独辟蹊径,他从中朝两国实录的对比入手,列出了永乐朝的十大疑点,然后抽丝剥茧一一展开剖析,并结合南京明孝陵梅花谷“燕王告天文”碑记的内容和清代乾隆四十二年定本《明史》的记载,告诉了读者相关朱允炆生死之谜的真相。
那么,既然朱允炆没有死,他逃向何处了呢?明代以降朱允炆逃亡方向有三条:一为云贵,二为两广,三为闽浙。近年的“苏州说”也很盛行。而马渭源先生则从前人所未加关注的材料入手,他发现,朱允炆逃亡云贵之说不太现实。原来朱棣与“西北王”沐晟、“云南王”沐家皆为双重亲家的特殊关系,朱允炆往云贵方向逃亡危险性太大。令笔者感佩的是马渭源先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300多万字、596卷的《明神宗实录》中居然一个一个寻找到了当年蒙难的建文君臣的原籍省份,并考证出了共有244位福建籍“建文奸党”分子蒙难的史实,又结合其他资料中所载入的朱棣派员追踪方向从浙江浦江突然转向福建长乐的异常现象,从而将探寻的目光集中到了福建地区,为破解这一天大的谜案奠定了最终的考察方向,并锁定了地域范围。可见马先生为此耗费了多少心血!这种勇于吃苦、勤于探索的精神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坐在书房里品茶展卷所望尘莫及的。
方向确定了,地域范围锁定了,接下来就是寻找证据,当然最好能有实物。突破点是宁德支提寺所幸存的明代云锦袈裟,以及袈裟上的图纹。经过艰苦的比对、甄别、考察、排除,终于找到了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点。接着,马渭源先生又将犀利的目光瞄准了传为元代高僧的宁德上金贝古墓。说是元代高僧的墓,经过马渭源先生一段时间的探寻、考察、查找与甄别,事情起了变化,居然元代没有这样一位高僧。且古墓与塔并存,并不符合元代僧侣葬制。研究中还发现了上金贝古墓反而存在诸多明初建筑特点。巧的是,马先生的这个观点和其后中国古建筑研究所原所长、著名古建筑专家于振生先生考察上金贝古墓后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正如著名明史专家潘群老教授所“马渭源教授的论证:袈裟与史料相合,袈裟与古言,墓相合,古墓又与史料相合,环环相扣。看来,至此为止,600年来第一谜案是可告破了”。
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不啻晴天霹雳。与马渭源素昧平生的美国记者柯伊文将这一探寻结果写出1400多份的专稿向全世界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闻频道也作了相应报道。根据上述破解过程中的科学性以及严密性,我们可以这样说,建文帝600年来的出亡之谜以及下落之谜应当是有了一个满意的破解。
转自网络,非小编个人所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