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窑和观台磁州窑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两窑奠定了基础。两个瓷窑一南一北,相距遥远,但在风格上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二者在制瓷工艺和装饰手法上有着相互交流、继承和延续的关系,两窑在造型、纹饰、装饰方法和烧造工艺上都具有质朴大方的特点,但又具有各自的地域特征,云南玉溪窑创烧时间晚于河北磁州窑,但其青花继承和延续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的风格。
出产的瓷器都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玉溪窑窑址位于玉溪市红塔区东南部红塔山下的瓦窑村附近。1960年12月,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三座窑址;1976年12月在此进行调查;1986年,对玉溪窑进行了发掘;2000年,对1986年发掘的龙窑进行了测绘,并整理和修复了部分发掘品和采集品。
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研所对观台磁州窑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除发现数以万计的瓷器和瓷片外,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窑炉、加工原料的碾槽等。发掘出的器物以盘、碗、罐、瓶等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
造型上,玉溪窑青花品种多为碗、盘、罐、灯盏、盆、壶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不太规整,线条稳重敦厚,质朴大方。部分器形如玉壶春瓶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自如,具有一种挺拔典雅的美感。
磁州窑产品有各式碗、盘、罐、灯盏、盒、洗、盆、缸等日常生活用品,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造型粗狂淳朴,比例匀称,线条干净利落,讲究实用性与外观美的统一。
纹饰上,牡丹纹是元末明初玉溪窑青花瓷常用的纹饰,多写意,手法大胆夸张。其中一种折枝牡丹纹为复瓣花朵,带流片叶子。牡丹纹也是宋金时期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常用的纹饰,通常使用毛笔在化妆土上绘画牡丹纹,再用竹签类工具勾勒花朵的轮廓、叶茎和花瓣等细部,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有很好的装饰性。
磁州窑以毛笔为工具将古代书法和绘画技巧相结合
玉溪窑出土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中有把莲纹。莲叶的绘画十分生动自然仿佛在随风摇曳,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磁州窑出土白地黑花瓷器的装饰图案同样有把莲纹,是用毛笔在化妆土上绘画莲纹和水波纹,再用竹签类工具勾勒莲花的轮廓、叶茎和花瓣、水波纹等细部,构图随意豪放,黑白对比强烈,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缠枝花纹饰来源于唐代的丝织品。缠枝花是由忍冬转化而成,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形式构成蜿蜒流畅的边饰或主题纹饰。玉溪窑出土的青花瓷碗在碗心内绘折枝牡丹,在内壁进口沿处绘缠枝花纹,整个画面显得花叶繁密,流畅明快。
在装饰手法上,玉溪窑用当地生产的钴土矿为着色剂直接在瓷器的生胎上描绘图案纹饰,内容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人物、花卉和文字等,图案朴实自然,用笔豪放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青黑而浓烈的色调略有晕散,使整个画面具有水墨画的效果;磁州窑则以毛笔为工具,把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技巧应用到制瓷工艺上来,使得白地黑花装饰成为一种极为潇洒、豪放、生动、流畅的风格。窑工们以瓷器表面作为画纸,创造了许多生动的飞禽、走兽、孩童形象和人物故事画,或书写上民间广为吟唱的诗、词、曲和民谚、警语等。
两窑的造型、纹饰、烧造工艺都具有质朴大方的特点
在制瓷工艺上,玉溪窑青花瓷胎质因为没有经过很好的淘洗,显得较为粗松,胎体厚重;窑工尚不能有效地控制窑温,釉色青中泛绿、泛黄或犯灰,釉面普遍有细碎开片,玻璃质感强,碗盘等置于匣钵内叠烧,内底用6-7粒支钉,大件器物仅置于器托上烧制;有的足底旋